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环境群体事件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

时间:2019-05-11 19:18来源:毕业论文
随着公众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公众参与城市的管理已经开始逐步成为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原则。城市环境管理的复杂性、 系统 性、直接性等特殊要


随着公众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公众参与城市的管理已经开始逐步成为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原则。城市环境管理的复杂性、系统性、直接性等特殊要求,决定了其对公众参与的需要相比其他环境管理领域更具有依赖性。公众直接作为城市环境的直接承受者,与城市环境情况关系密切,对城市环境情况最清楚,也对城市环境情况最关心,是推进城市环境管理的最根本动力。公众依法参与城市环境管理,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城市环境管理,涵盖立法、决策、监督等方面。建立公众参与城市环境管理机制,让公众在城市环境管理过程中的各种不同诉求得以表达,平衡各方面利益,最大限度的保护公共利益。
公众参与城市环境管理,意义重大,不但符合城市环境管理的国际潮流,也是提高我国城市居民环境意识,推动城市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公众参与可以减少城市环境管理决策失误的几率,在城市环境管理决策过程中,如果政府只听取有关部门的意见,肯定会被有关部门的意见苏主导,而且专家跟行政部门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其意见很难独立于部门利益之外。引入公众参与机制,让公众从切身体会出发,直接表达意见,能够集思广益,是城市环境管理的决策符合公众利益。公众参与城市环境管理还有利于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对政府城市环境管理工作产生足够的认同感,增加责任感使命感,使市民更加积极主动配合城市环境管理工作。
社会工作中的增权理论与环境保护有很多契合之处,在我国民众对环境保护意识十分淡薄的情况下,对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主张通过社会工作赋权理论与方式方法,提升民众对环境问题的参与意识。他们在文中着重提到了一个“习得性无助感”的现象,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人们有过无力改变自己面临的问题的经验,并通过经验反复加强,由此形成自己的行动很少能产生有用结果的心理预期。习得性无助感是增权体系中重要的内容之一,破解习得性无助感是改变我国民众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核心要素。(高云娇 付佳荣2008)
微观宏观两个层面上都存在习得性无助感,在宏观方面,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程序化建设滞后,缺乏明确具体的执行程序,几乎没有民众的参与和监督,而且执行的“刚性”严重不足,有很多法律法规,但形同虚设,者无法有效的干预环境破坏行为,这种无力干预的经验在实践中反复加强,变成了整个社会的经验,即形成了宏观层面上的习得性无助。 而在微观层面,由于政策上的问题,多数民众极少有机会参与到公共环境事业,公民根本不能意识到自身在环保方面的责任。另一方面,即使当自己的环境权益遭到了明显严重的侵害并切身体会到了的情况下,大多数的民众也只会自认倒霉,更进一步的造成原本就淡薄的环境保护意识更加淡薄了。而且即使在于企业面对面文护自身权益之时,也是处在弱势地位的,往往结果都是不了了之。这都加剧了民众个人对环境保护的消极态度。这自然就形成了微观层面的习得性无助感。
通过社会工作的增权理论改变普遍泛滥的习得性无助感的观点,通过“权利循环”、环保强国的建设和以教育的形式提升我国民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增权策略,三大方法加以实施。
(二)、政府行政层面
政府行为在城市环境问题中具有关键作用作用,转变政府行为理念,修正政府行为目标是处理城市环境问题,乃至其他环境问题有力措施。
目前政府行为演进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政府供给失效,政府规制失范,政府权力经济化,供给决策非民主化。从经济、政治、社会角度分析其根源,可看出市场发育不完善,环境公共产品固有属性的影响,政府行为理念及价值取向存在问题,政府的有限理性,环境信息公开程度低,政府行为约束机制缺失,社会转型带来的冲击,公民社会发育迟缓,社会各阶层价值偏好差异的影响等。 环境群体事件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3322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