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精准扶贫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时间:2018-07-12 15:06来源:毕业论文
对于精准扶贫这项全新的政策,通过借鉴和参考许多文献和报道,本文大致对"贫困基本问题研究"、"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国内外精准扶贫的模式与途径三个方面进行理论性解释

对于精准扶贫这项全新的政策,通过借鉴和参考许多文献和报道,本文大致对"贫困基本问题研究"、"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国内外精准扶贫的模式与途径”三个方面进行理论性解释说明,提炼出与本文所探讨的相关内容并补充论述。25694
(一)贫困基本问题研究
在国内将贫困定义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严重匮乏,不能满足最低生活需求,且精神文化缺失,低于社会正常的平均水平,是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远远落后的现象。 在国外列举两个权威组织机构对贫困的定义:世界银行(1981):未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平。欧共体(1989):个人和集体在物质生活和政治精神等层面资源匮乏,生活水平不满足国家的平均水准要求。
对于贫困的科学研究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末,英国社会学家Charles Booth用数量分析调查的方法实地调研了伦敦东部贫困地区并绘制出伦敦贫穷地图,引起当时人们对贫困问题的关注。英国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Seebohm Rowntree在1899年根据家庭收入是否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提出了“最低温饱线”的理论,1901年提出贫困发生率这一概念,即贫困人口占总人口之比。美国学者Hunter(1904)给贫困线下了定义,美国经济学家Mollie Orshansky(1960)计算出了三千美元的贫困线,并在第二年被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所采纳,这种计算方法一直被美国官方统计机构采纳调整贫困线使用到2009年。英国社会政策学家Peter Townsend(1971)提出贫困不应是静态定量,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与时俱进的动态变量。世界银行(1990)扩展了致贫原因,不仅包括收入与消费等资金原因,还包括受教育情况和身体素质,并在同年制定出被全世界广泛采纳的一天一美元的国家贫困标准。莫泰基(1997)指出,贫困者即为收入低于人均收入的50%,这一比例与欧洲卢森堡收入研究(1979)制定的标准相吻合,而在英国普遍将收入低于人均收入的60%的家庭视为贫困家庭,俄罗斯(1997)对贫困标准的解释则是以生存为基础前提。陈怒祥(2000)提出,未达到可文持生活最低基本需求的收入水平者属于贫困人口。李芝兰(2008)提出,贫困线即贫困标准,是一种按照收入或者消费水平来确定贫困的方法。
(二)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论文网
刘坚(2009)提出精准扶贫瞄准应当确保扶贫项目精准到所有需要帮扶的贫困群众,将扶贫资源按照不同的贫困水平分配给所有的贫困群众,并保证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叶初升和邹欣(2012)提出要想提高精准扶贫的成效,解决瞄准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和资金挪用现象,提高精准扶贫瞄准效率,就要选择科学统一的系统化动态瞄准机制,减少管理系统方面的成本,这需要提高贫困农户的参与度,增强瞄准的主体和针对的对象之间的互动性。洪名勇(2009)指出精准扶贫中将具体到某个农村定为瞄准目标的方法不够科学,虽然这种方法将扶贫范围具体化,但是农村内部贫富悬殊,农户的生活水平程度各不相同,一视同仁的扶贫将瞄准目标定为村庄使得帮扶效率较低也不够公平,因此应当将贫困的农村与农户结合起来定为瞄准目标,使帮扶更加有效。冯世民(2014)提出开展推行精准扶贫工作要瞄准贫困对象并瞄准具体扶贫项目,成立领导机构宣传精准扶贫政策确保家家户户知晓,并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公平公正接受社会监督识别出需要帮扶群众,对于识别出的农户要录入系统进行动态管理,设立专业人员定期了解农户生活情况。陈益(2016)提出扶贫机制创新化刻不容缓,改革进入攻坚期,精准扶贫工作进入了关键时期,要严格审查地区申报的贫困数据和脱贫数据,严肃处理虚报数据的现象,我国的贫困人口集中在中西部地区,需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瞄准贫困地区瞄准贫困群众,加速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张有义(2017)提出应将精准扶贫的靶心瞄准市场,鼓励市场投入资金满足贫困群众多样化需求,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水平,建立健全贫困资金监督机制。 精准扶贫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1958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