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交往越轨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时间:2019-03-10 20:23来源:毕业论文
交往越轨同伴的不同的青少年犯罪的类型有着重大的影响,根据交往同伴的不同,青少年所出现的偏差行为也随之不同。例如青少年与抢劫犯交好,那么顺利成章的,他也会与同伴一起

交往越轨同伴的不同的青少年犯罪的类型有着重大的影响,根据交往同伴的不同,青少年所出现的偏差行为也随之不同。例如青少年与抢劫犯交好,那么顺利成章的,他也会与同伴一起去抢劫。同时,根据青少年年龄的大小不同,伙伴对其产生影响的效果也各不相同。格森和斯温对1265名新西兰儿童长达21年的纵向调查揭示了这一点,越轨同伴对较年轻的参与者的影响会长于较年长的参与者 。33726
由于针对日常越轨行为的研究较少,本篇文章的文献综述主要围绕着犯罪行为研究;关于交往群体对犯罪的影响,在犯罪社会学的研究中主要属于社会互动的视角。他起源于萨瑟兰的差异接触理论,他提出,犯罪行为是习得的;是在沟通的过程中与他人互动习得;犯罪行为的习得主要部分发生在亲密的个人群体之中,并且实施犯罪的技术时而复杂时而普通;一个人成为犯罪分子,是因为他认定违法会带来好处,而这一好处会超过守法带来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产生了违法获益大的想法,他就会破坏法律 。基于萨瑟兰的研究,后续研究主要从下述几个方面展开:
1  交往越轨同伴的影响路径----从轻微逐渐变为严重犯罪论文网
    不同的研究者对犯罪发展路径有着不同的看法。研究表明,越轨同伴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埃利奥特和默纳德确定了交往越轨同伴和犯罪行为之间的一条典型的发展路径:从单纯的、非犯罪同伴群体向轻微的犯罪同伴群体转变要先于从非犯罪行为到轻微犯罪行为的转变;从主流的亲社会型团体向越轨和非越轨同伴的混合团体的发展会紧随非犯罪行为到轻微犯罪行为的转变而发生,并且是先于从轻微犯罪到严重犯罪的转变;相反,从轻微犯罪到严重犯罪的转变会先于从混合同伴群体向在犯罪行为上更加统一的群体的转变。而莫菲特提出的两种犯罪发展路径是青春期型和终生持续型,他指出青春期型是通过观察、模仿终生持续型犯罪者而来的 。不过也有研究发现,终生持续型和青春期型犯罪都和高水平的越轨同伴接触有关。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青春期型和终生持续型的犯罪在15岁时,拥有越轨同伴的比率都会显著升高。
2  交往越轨同伴与青少年发展阶段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还在于他们能够获得与其他越轨者交往的机会。交往越轨同伴的消极影响发生在青少年的各个阶段,这些包括儿童期、青春期以及成人早期。不过,越轨同伴对于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后果会随着青少年的年龄不同而不同。如果青少年和越轨同伴在一起,青少年产生犯罪的概率会大大增加,而如果是成年人,那么这种几率会大大降低。博安德发现,当同伴之间的压力是促进从事反社会行为的时候,不同阶段青少年对压力的敏感性会成一条倒U型曲线,即在青少年早期增加,在11岁左右达到顶峰,之后便开始下降。之后的很多研究也发现了同样的规律,都支持这一结论。尽管在不同的行为领域里,特定的年龄模式会稍有不同。而最近有新的研究发现,青春期中期是抵制同伴影响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能力从14岁到18岁是呈线性增加的,10到14岁以及18岁到30岁之间则未发现这种能力的增长。
3  越轨的自我印象
    青少年一旦交往越轨同伴,并且发生越轨行为,社会上以及与其有联系的人便会带上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一群体。也就是说,他们将被贴上“越轨青少年”、“不良青少年”这一标签。而一条很是重要的社会学原则告诉我们,当与他人互动时,塑造了我们的形象和我们对自己的感知时,这一形象、感知便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换言之,当青少年被贴上越轨青少年的标签,被多数人所排斥时,他们会出现更多的越轨行为来加强自己身上的标签。基于这一观点,我认为,给青少年贴上越轨的标签,会使他们产生一种越轨的自我印象,这种自我印象就促使他们交往更多的越轨同伴,产生更多、更严重的越轨行为。 交往越轨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3097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