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志愿者服务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时间:2019-03-09 14:48来源:毕业论文
志愿者服务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就在西方国家开始流行起来,国外已经有一套成熟的关于志愿者及其激励机制的研究理论成果。 1.1志愿者动机研究 意大利的学者Marta和M.PoZZi认为

志愿者服务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就在西方国家开始流行起来,国外已经有一套成熟的关于志愿者及其激励机制的研究理论成果。
1.1志愿者动机研究
    意大利的学者Marta和M.PoZZi认为,“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模式是复合多元的,既有利他的因素,也有自利的因素[ ]。”学者Frisch(1981)最早将志愿者的志愿动机分为两个方面,即利他行为和自我行为[ ]。Cuskelly和Harrington(1997)在调查中发现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主要动机是:帮助他人、消磨时间、获得认可、获得个人成就感、培养技能、获取乐趣、以及自我提升形象、协助组织达成目标[ ]。33711
1.2激励机制研究
管理学家斯蒂芬(2002)在《组织行为学》一书中对激励下的定义是“激励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激励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哈罗德•孔茨(1908)给激励定义是:“激励是应用于动力、愿望、需要、祝愿以及类似力量的整个类别[ ]。”    论文网
2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志愿者服务于八十年代才开始兴起,由于起步晚,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志愿者动机研究及激励机制构建等方面。
2.1志愿者动机研究
我国学者对志愿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根据国情总结出来一套中国特色的志愿者动机理论。蔡宜旦、汪慧(2001)认为“青年志愿者参与服务的动机既有参与改善社会风气、同情帮助弱者的意愿,也有丰富人生经历、充实自我、锻炼才能的需求,同时将志愿服务的参与动机归纳为组织和群体的压力、自我实现的需要、以恩报恩、民族文化底蕴的支撑[ ]。”周启迪(2006)认为“根据社会和文化的差异,以及志愿者自身从事工作的性质不同,志愿者的观念会有很大的区别,尽管如此他们都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自愿行为、利他主义、社会贡献”。 
2.2激励机制研究
我国学者邵朋来(2005)认为激励是激发人的行为动机,通俗的说,就是激发士气,鼓舞干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调动积极性[ ]。张乾坤(2009)认为中国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激励的方式以各级政府的政策法规、共青团倡导奖励政策以及志愿活动组织方对志愿者进行服务技能培训为主。激励方式方法的相对单一,导致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外在环境不良。而完善中国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应该从组织外部环境建设和组织内部管理两方面采取措施[ ]。闪茜菁,戴卫义(2003)认为建立和完善活动激励机制就必须结合高校的育人目标,坚持精神激励为主、奖惩结合的原则,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估体系,不断加大内、外激励的力度[ ]。
参考文献
[1]冯建栋.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探析[D]河南: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
[2]李静.高校志愿者激励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
[3]杨静雯.北京市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4]张乾坤.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5]赵爱燕.志愿者激励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
[6]余蓝.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
[7]蔡宜旦,汪慧.论青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引导和激励[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2001
[8]张兴玲,唐成.对我国体育志愿者组织激励机制的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5)
[9]闪茜菁,戴卫义.论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激励机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    报,2003(5)
[l0]胡蓉.我国志愿者的激励机制探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 志愿者服务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3095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