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精准扶贫识别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时间:2018-07-20 21:31来源:毕业论文
我国长期以来都是实行普惠式扶贫政策,近年来国家才大力提倡精准扶贫,强调扶贫的瞄准性,因此学术界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的研究起步较晚。通过梳理学术界有关精准扶贫的文献,

我国长期以来都是实行普惠式扶贫政策,近年来国家才大力提倡精准扶贫,强调扶贫的瞄准性,因此学术界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的研究起步较晚。通过梳理学术界有关精准扶贫的文献,发现集中研究贫困人口识别的文献不多,现有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农村贫困人口的识别机制、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时存在的问题、完善农村贫困人口识别机制的对策等方面。25945
(一)农村贫困人口的识别机制
我国识别贫困群体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通过贫困线来识别贫困人群。但目前关于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贫困线标准备受争议,人们基于对贫困的不同理解就会测算出许多不一致的贫困线。汪三贵利用国家统计局农村贫困监测数据,试图建立中国贫困识别的模拟模型,但发现要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是十分困难的,没有一个固定有效的测量标准。[1]
目前,对农村贫困人口的认定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基于不同文度或指标对贫困程度进行测量与评估。如王金营、李竞博通过抽样调查获得大样本微观家庭数据,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家庭特征、收支状况、经营活动和服务获得、家庭住房情况五个文度来综合评价农户贫困一富裕程度。[2]邰秀军、殷蕾蕾按照人均年收入2300元的新贫困线标准,从地区差异、受教育程度、从业状态差异等不同角度对农户收入贫困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测度。[3]吴海涛、侯宇等选取了教育、收入、消费、闲暇、健康和决策权751个文度对农户的贫困状况进行了度量。[4]胡海翔对农村居民的贫困水平进行测度,从农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受教育程度和子女数这三个指标来构建模型计算出农村居民的贫困线。[5]戴青山从收入、教育、健康保险、资产和生活水准五个文度出发,构建多文贫困模糊指数对我国农村家庭的多文贫困状况进行测度。[6]论文网
(二)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时存在的问题
精准扶贫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如何精准地识别扶贫对象就是重要的一方面,学术界也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汪三贵,郭子豪阐述了精准扶贫的内涵,研究认为我国目前的精准扶贫机制存在识别标准不合理,贫困人口参与项目程度低,贫困人口增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7]葛志军,邢成举认为在贫困人口识别方面面临着农民流动性因素影响,帮扶政策缺乏针对性和差异性,资金管理存在着统筹不清、划分不明等问题,强调只有处理好扶贫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推进精准扶贫。[8]
张伟宾通过调查发现贫困地区农村低保以收入为基础的识别方法存在很大的瞄准偏差,政策性转移收入、户主受教育程度、家中是否有残疾人作为识别指标具有显著性,农村低保的准确识别有待强化。[9]林忠伟从四个层面分析认为目前精准扶贫中存在贫困识别标准单一、贫困人口识别规模与民政救济范围不能有效衔接、到户定责机制尚未完善、干部驻村帮扶考核激励机制尚未健全等问题。[10]邓大松、王增文通过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分析寻找低保户识别指标,指出目前以人均收入来识别低保户的方法存在缺陷,表现在测算收入或消费方面,提出农村低保对象的识别需要“软环境”下的识别机制。[11]
(三)完善农村贫困人口识别机制的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扶贫过程中识别贫困对象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多学者也提出了一些相关路径对策。如徐新鹏研究认为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是相区别的扶贫措施,要建立动态管理机制体系,明确政府在其中的主体责任,从申报、核查分类、评议、审批等各个环节来加强对贫困人口的精确识别,建立科学的动态考评机制,分类扶持。[12]杜毅,肖云通过对重庆市贫困地区的调研发现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存在很多问题,贫困对象识别存在偏差,瞄准精度不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完善家计调查系统,从提出申请、收入核查、民主评议、审核审批和民主公示等方面建立贫困人群识别机制,加强对贫困对象的分类管理,坚持定期核查制度,加强对贫困对象的动态考核。[13]陈春祥梳理了黔西北山区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时存在的问题,强调要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倡导建立识别浮动机制和多元化识别模式,完善贫困人口参与机制,拓宽贫困人口赋权渠道,推动自主脱贫,实现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14] 精准扶贫识别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1996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