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台湾女性散文家琦君文献综述

时间:2020-02-07 19:27来源:毕业论文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温州市瓯海区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2006年6月7日凌晨4时45分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温州市瓯海区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2006年6月7日凌晨4时45分病逝于和信医院,享年90岁。另外,成名作为《外婆的澎湖湾》的台湾民谣歌手潘安邦(1961-2013)是琦君的侄子。44508

在台湾当代文坛,琦君被誉为当代散文家中最负盛名的二三健笔之一,并被称是20世纪最具中国风的散文家。著作等身的琦君,历经50载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佳作,是近30年来台湾地区作品最畅销的女作家。琦君善于以叙家常的姿态,书写散文,特别是她对故乡亲人的怀旧篇章,写得真切感人。在以情真为旨归的审美追求中,琦君散文显示出浓重的闺秀气质。以研究琦君散文为窗口,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学对台湾文学的影响与深化。本文主要从以下四部分探讨琦君散文创作的整体风貌。第一部分,分析琦君散文的母题呈现论文网。从爱的载体、爱的延伸与爱的超越三个层次,以及如烟之浅愁、故土之乡愁、文化之乡愁三个方面,分别探讨琦君散文对爱与乡愁的传统文学母题的继承和发展。第二部分,剖析琦君散文的意象经营。阐述琦君散文内众多的具生活化与古典的的物体意象。并从童年经验、传统文化影响、女性书写态势,进一步探究琦君散文中的传统意象书写成因。第三部分,研究琦君散文的美学特质。

作为当代台湾女性散文家的杰出代表,琦君曾荣获台湾众多的文学和文艺奖项。琦君散文以浓厚的闺秀风范著称,她充分汲取了中国传统诗词的婉约与豪放的精华,以丰富多变的语言格调,使其散文于闺秀柔美之外,独具明朗、疏淡气象。可以说,琦君散文某种程度上逐渐走出了台湾上世纪50年代女性散文闺怨的狭小天地,并以一种纯正的敦厚与清明,显示出女性散文绵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有评论家认为琦君是“20世纪最有中国风的散文家”①。一、追逐旧梦的痕迹琦君在其散文《哀乐中年》中写道“:在杭州读书时,常采集鲜花嫩叶,排成美丽的图案,订成一本小小的手册。在第一页,老师为我写上两句话:‘留予他年说梦痕,一花一木耐温存。’这本心爱的手册,于离乱中遗失了。时隔廿余年,那点点滴滴斑斓的梦痕,却在心头浮上更鲜明的印象,我才深深领略得‘一花一木耐温存’的隽永滋了。”可以说,琦君的散文世界,弥漫着浓厚的旧梦气息。

作为当代台湾散文家中的翘楚,琦君在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构筑了一个如梦如烟的情感世界,于清新、优美、流畅、自然、幽默的笔触中,透露出无限温柔敦厚的情怀。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琦君散文的特殊内涵,分别从其作品的人物形象、结构形态乃至作品描绘的风俗人情方面,做了多角度的探讨,本文则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探究。琦君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用朴实真挚的笔墨,引领读者跟随她重返逝去的岁月,追溯着往事,徜徉于欢乐的殿堂,和她一起不带任何成见地回着过去的点点滴滴。孩子的天真娇憨、亲人师友的情牵、社会人生的百态,都以一种温暖的笔调缓缓流淌在字里行间。琦君以细腻平淡的笔触描绘出水乡般的缕缕忧伤,但她的语调是和缓安宁,从容不迫的,没有浓墨渲染,没有大悲大喜,发乎情,止乎礼,哀伤而不怨恨,感伤而不悲愤,疏淡简约,是一种有节制的古典美。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琦君自身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宗教影响等不无关系,正是基于这样的家庭出生、教育背景,使得琦君既以其特有的细致和心灵的触觉来感受女性的人生与命运,又将情感表达真挚而恰到好处,将人生境界与艺术追求融为一体,形成其独特的文学风格。 台湾女性散文家琦君文献综述: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4575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