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日本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启示 (2)

时间:2020-04-05 18:39来源:毕业论文
(二)第二次变革《教育敕语》中的忠孝观 在一大批传播西方伦理道德思想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共同努力下,明治政府开始在国内推行一系列的文明开化

(二)第二次变革——《教育敕语》中的“忠孝”观

在一大批传播西方伦理道德思想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共同努力下,明治政府开始在国内推行一系列的文明开化政策;但遭到了一些保守派的抵制与反对。反对派认为在日本国内推行文明开化的政策会使以忠孝为主的保守价值观遭受冲击,导致社会风气败坏。此时日本国内的教育思潮可谓新旧交替,非常混乱。1890年《教育敕语》(Imperial Rescript on Education)的颁布,将德育问题的主张混合了神道教与经由本土化过后的儒教,统一到天皇军国主义中去。

根据《教育敕语》的,“日本国之精神”被定义为“忠孝”二字。和中国儒家思想提倡的忠孝观不同的是,此处的“忠孝”是要绝对忠实天皇,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只此“绝对忠实”的最高纲领便可看出,《教育敕语》将封建的儒家伦理道德与传统武士道精神融合,将“忠孝”的枷锁戴涂抹上了军国主义的色彩,给人民牢牢带上。《教育敕语》由政府自上而下广泛传播。不仅仅是高校、中小学校以及幼儿园;也在公共图书馆、养老院等公共场所进行了广泛宣讲。下至垂髫小儿,上至耄耋老者,甚至有认知障碍的残疾人,均有专员负责,保证人手一册,保证人人能背诵。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国营电视台拍摄了一部讲述日本教育发展史的纪录片;记者采访了几位年近百岁的老者,他们向观众一一展示了当时默写《教育敕语》的作业本与“修身课”课堂笔记本,经过半个多世纪仍然能够背诵全文;这些事实,无不说明《教育敕语》对于当时日本社会的影响至深。《教育敕语》带来的全民道德教育,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经济以及法西斯实力的发展,逐渐沦为了为右翼对国民洗脑、美化侵略战争的工具。

(三)第三次变革——在彷徨中寻求出路

战败后的日本,不得不痛苦的被迫全盘接受“美式教育”改革。在美国人的指导下,日本将充满了军国主义色彩的战前教育圣经——《教育敕语》舍弃;以美国第一次教育使节团给出的《使节团报告书》为蓝本,根据《日本国宪法》,制定了以“民主主义”、“和平主义”为基本精神的《教育基本法》。这一部教育法规,可以说是当时日本社会盛行的“和平主义”(Love and Peace)和“民主主义”社会风气的缩影。饱受战争之苦的国民开始反思战前的教育思想——由于对天皇和国家机器的绝对忠诚造成了多少悲剧与不幸。

战败后美国人带来的“自由”、“个性”、“和平”、“民主”的思想无疑是当时社会各个领域的主流思潮。伴随着战后政府将工作重心转向重建经济国家经济;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在激烈与混乱的社会思潮中没有得到重视。社会开始出现“暴走族”等一系列从事危险活动又长期逃学的问题学生;中小学校内的欺凌事件与暴力事件日渐严重;自杀率逐年上升等等一系列社会现象。种种社会现象让日本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德育教育,可以说是在彷徨与摸索中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

二、日本当代中小学德育教育目标

由于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政府和教育学界将德育教育重新审视规划,并且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抛弃了旧有的教育目标,提出了温和型的新目标。即:由极端国家主义走向个人主义;尊重生命、尊重人的价值与个体差异;提倡独立思考,具有集体意识等。不断推出的新的教育法律法规将这些新的德育教育观念不断对象化、细化以及深化。文部省在其颁发的《学习指导要领》中,更是将这些目标不断深入、细化到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各阶段中。 日本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启示 (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4961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