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城市社区邻里互动状况及睦邻关系研究(17)

时间:2016-12-16 20:38来源:毕业论文
此外,社区报的单向性缺陷可以在社区手机报中得到有效的弥补。居民可以通过编辑短信等方式实现与手机报编辑的有效互动。不仅可以发送新闻,还可以


此外,社区报的单向性缺陷可以在社区手机报中得到有效的弥补。居民可以通过编辑短信等方式实现与手机报编辑的有效互动。不仅可以发送新闻,还可以起到报料收集、读者查、读者评报等方面的功能,实现双向交互的互动。可以免除工作人员上门进行调查反馈繁琐的工作。
(四)微信新社交:打造社区居民圈
从产品试水到用户破亿,从简单的语音聊天到多元化的立体式交流平台。微信火了,他所带来的沟通方式的变革使其成为了一种真正的生活方式。笔者认为,可以将微信平台的建设纳入街道下,各个居委会的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微信传播典型的体现了传播的互动性和双向性。
为了对建立微信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可行性的评估,笔者专门访问了本小区的工作人员,他说道:“平时我们社区经常组织一些活动,例如健康讲座、游园会什么的都搞,但来参加的人群,几乎都是老年人,很少有年轻人。说实话,如今年轻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太少了,有的甚至都没进居委会的大门。我们一直在寻找方法吸引他们过来,参与到文明社区建设中来。”
笔者认为,如今,微信等社交平台非常受欢迎,尤其是年轻人。若能把社区工作和微信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微信的二文码功能,居民只要手机扫一扫,就能快速联络到社区居委会。
社区可以通过微信服务平台,向居民发送短信、图片,语音广播,为居民即时提供社区服务、政策解答、活动通知等信息,以及其他生活资讯。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关注社区,还有一些外地来的流动人口,因此一些政策也不了解,虽然平时居委会也进行告知,但作用不大。而有了社区微信平台后,社区工作人员便能把政策、通知覆盖至各个年龄段的小区居民,不再局限于中老年群体。
 
九、社区睦邻关系的本土逻辑与现实建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路径支持
(一)本土逻辑:以亲仁善与守望相助
 邻里关系,是一种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它以农业社会和乡村中国为背景;大多与家族关系密切相联,并受到家族文化精神的影响;是一种熟人关系和熟人社会;承载了更多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受到地方性的、宗族性的乡村治理模式和乡规民约的影响。”其特点为,传统邻里关系是以道德作为调节手段,形成了道德文化传统的观念和规范:以亲仁善邻为道德态度;以乡邻和睦为价值目标;以相容相让为基本道德;以相扶相助为伦理义务。早在儒家经典《春秋左传•隐公751年》中就有言:“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把善邻看作是国家之宝,这从政治治理的角度把善邻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政治治理要达到一个良序和谐社会,自然离不开百姓居住生活共同体的和睦相处。《春秋左传•僖公十三年》:“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7]这又把恤邻即守望相助看作是人间正道,而行道之人必有厚福,这种认识也是有相当高度的。
    不仅认识到邻里关系的重要性,而且古人还自觉认识到,邻里关系虽然也离不开政治甚至法律手段调节,但作为百姓的一种日常性生活关系,其调节主要要依靠道德来加以调节。
作者认为,尽管邻里关系在现代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诸多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新特点,但中国传统处理邻里关系的历史经验和道德传统仍值得我们批判继承,发扬光大。
(二)路径支持:互动惯习与交往常态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人们很多时候都在追逐离自己远的事物,却对自己身边能够触手可及的事情视而不见。与家人、朋友交往是常态,但面对邻里,则拒之门外。 城市社区邻里互动状况及睦邻关系研究(17):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105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