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城市社区邻里互动状况及睦邻关系研究(16)

时间:2016-12-16 20:38来源:毕业论文
2009年,报社对布局进行了以此调整。他们把目光放在了上海市中心6个区的250个中高端住宅区、300幢甲级商务楼,以此为发行点,打造上海中高端消费人群


  2009年,报社对布局进行了以此调整。他们把目光放在了上海市中心6个区的250个中高端住宅区、300幢甲级商务楼,以此为发行点,打造上海中高端消费人群的“社区资讯管家”,并将分散的三张周报改为周二至周五早上发行的日报。《新民晚报社区版》在受众人群和定位及发行渠道建设策略方面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
3社区报发展面临的困境
首先,在内容上,社区报与社区的“粘度”不够。与美国的《走进美国社区报》的几乎所有版面内容都与社区居民的生活相关相比,《漕河泾社区》报上,从题材到文章风格,仍然有较为浓重的“党政”色彩的文章,从版面设计上可看出《新闻晨报花木社区报》已在努力接近社区,但较之《走进美国社区报》与社区的贴近仍有一定的差距。
其次,发行量少,发行率较低。“投递公司与报社只有业务协议制约而无真正的利益关系,报社很难真正做到监控投递公司的发行率,报纸的发行效果与投递人员的素质息息相关;反过来,投递公司向报社收取的投递费用却占了社区报成本中不小的比例。”一位负责人说。根据笔者了解,部分社区报的发行量只有该社区居户的1\3。笔者认为,在发行策略方面, 各分区的发行工作可由该分区的民众负责人, 志愿者、退休的老年人等来分担。
再次,成本控制欠佳,广告压力大。以《新闻晨报社区报》为例,已创刊10张社区报,每张报纸发行量为2万份。根据目前的市场行情,一张报纸一年的成本不会少于100万,那么10张报纸一年的成本就要以千万计,压力可想而知。
最后,社区居民对社区的“难认同”感。过去,城市的社区形态相对固定,邻里关系密切,却没有关注社区的报纸。如今城市的老居民纷纷迁居新社区,破旧的老社区多由社会边缘人来填补,人际关系也变得支离破碎,即便有了社区报,也很难得到“社区”的认同。笔者认为,只有土生土长,对本社区有很高忠诚度的报纸,才可能成为有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报。
可见,目前我国的社区报发展尚未十分成熟,但是社区报的出现无疑又提供了一条新的信息发布渠道,对小区信息进行汇总发布,起到一定的宣传。并且,对于一些不会用网络的老人来说,也是了解社区动态的一种途径。
(三)手机报拾遗:信息获取更便捷
由于社区报的发行渠道不畅,发行量的不足,加之在很多居民身上发生随手扔弃报纸的现象,以及受到传统纸媒信息更新不及时的影响。笔者认为,可以在社区报下再设立一个“手机报”编责部。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报报纸时效性更强,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随时阅读。将地域性报纸和综合类报纸相结合。
笔者认为,在内容上,可以汲取社区报上的内容移植进手机报上,及时发布街道与街道,街道内各个社区的文体活动公告,及社区附近的公共服务项目。其内容要具有生活性、贴近性、实用性,才能赢得读者青睐。在发行形式上,以发送彩信新闻版的方式,发送的频率标准最低与社区报发行的频率相同。而彩信新闻不再局限于过去的短信意义上的文字新闻,而是一个多媒体的数据包,其中包含了文字、图片、动画等,实现新闻的多文阅读。社区手机报可以有效解决社区报的发行量问题和成本问题。在实施之前,居委会需将小区居民的联系方式上报手机报编辑部进行统筹。考虑到部分居民没有手机,可在社区的每个大门保安处,设立一个取报亭,居民们可以随时取悦。这样既环保又节约了不必要纸张的浪费。 城市社区邻里互动状况及睦邻关系研究(16):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105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