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研究现状 >

随行装药发射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时间:2021-04-10 20:35来源:毕业论文
随行装药发射技术是新概念发射技术的一种,与普通装药相比存在许多优点,国外早在二战时期就开展了对随行装药技术的研究。 最早的随行装药实验研究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

随行装药发射技术是新概念发射技术的一种,与普通装药相比存在许多优点,国外早在二战时期就开展了对随行装药技术的研究

最早的随行装药实验研究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他们将管状药粘成药柱附于弹尾,并用阻燃层将其与主装药隔开以保证延迟点火,结果初速也有一定的提高,在最好的情况下,初速提高了10倍,但试验结果的重复性很差。65226

90年代,法德弹道研究所的米希尔(Michel)和迪特(Dieter)博士在研究燃烧转爆轰的过程中,存在一个稳态的爆燃阶段。他们将这种稳态爆燃技术引入随行装药中,并在30 mm火炮上进行了设计试验,弹丸初速可提高40%~60%,但膛压也大幅度地提高。论文网

    美国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将高氯酸铵与无烟火药混合压制成发射药,其表现燃速可达6.4 m/s。以这种发射药作为随行装药在16 mm火炮上进行了射击试验,与用制式粒状药普通装药相比,初速增加了7%。奥林(Olin)工业公司同样用复合的VHBR火药,在76 mm火炮上进行了少量的随行装药试验,与普通的发射药装药相比,初速仅增加了2 %。弹道研究所的史密斯(Smith)用16 mm枪进行了77发射击试验,其中53发是随行装药,最成功的随行装药是用变密度多孔硝化棉块粘结在弹丸上,这种药块的密闭爆发器试验测得伪线性燃速高达150 m/s,但由于缺乏抗压强度而引起在膛内的破碎,导致无规则的燃烧和强烈的压力波,初速也未得到明显的提高。八十年代后对随行装药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燃速随行装药火药性能的研究,以及随行装药火炮内弹道试验两个方面。目前对高燃速火药配方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已将其用于随行装火炮内弹道试验。

   在我国,80年代初首次利用等比例膨胀假设推导出了随行装药的经典内弹道模型。后来,又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弹后随行装药气流速度对膛内压力分布的影响,推导出了更能反映膛内的气体流动、能量转换的经典内弹道模型。最近几年,国内研究学者在固液混合随行装药技术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研究者们采用多孔介质整装式液体随行装药方案结构,有效地补充了最大膛压以后的压力下降,增大了膛内压力曲线的示压面积,提高了弹丸的推进效率。总的说来,我国研究学者在研究随行装药的问题上取得了较大进展。

纵观几十年国外研究状况,随行装药原理是成立的,但技术难度很大。尽管国外在高燃速火药研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是在随行药燃速控制、随行药点火延迟、随行结构可靠性方面均未取得技术突破。

国内在随行药燃速控制、随行药点火延迟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王浩 、李峰 针对57mm火炮建立了固体随行装药两相流模型,陆欣 针对30mm火炮建立了液体随行装药两相流模型。2006年,杨京广 在30mm弹道炮上采用自行设计的随行装药试验弹进行内弹道的试验,利用一种比较可靠的点火延迟方法,保证了随行药在合适的点火延迟时间燃烧,实现了随行装药原理,即膛压曲线出现双峰现象。与同条件下常规装药相比,弹丸初速大约提高9.5%。但是在大规模工程应用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有必要深入开展后续研究工作。

随行装药发射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http://www.751com.cn/yanjiu/lunwen_7275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