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文化因素在网络新闻评论中的体现(6)

时间:2016-12-17 21:24来源:毕业论文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斯图亚特霍尔对电视受众的三种读解模式:主导霸权解读或偏好读解、协商读解以及对抗读解, 对当前中国互联网受众认同效果有一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斯图亚特•霍尔对电视受众的三种读解模式:主导—霸权解读或偏好读解、协商读解以及对抗读解, 对当前中国互联网受众认同效果有一定借鉴和帮助。先从偏好方面来看,受众赞同评论主体所赋予评论内容的价值和文化内涵,依据文本包含的偏向意义来解读文化,直接从新闻评论中获取评论主体所提供的意义或者文化内涵。这是出于理想状态下的读解模式,也是传播者所期望的。这样的效果具有意义一致性,但在实际的网络上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通常情况下受众会接受第二种读解方式,协商读解,即受众会和评论主体所持有的意义具有轻微的斗争。受众会持有一种矛盾心理,但同时会将自己的意见和文本中的意见相协调,做出令自己信服的重新组合的读解。第三种,为对抗读解,即受众不愿相信文本主体所赋予事件或者意见的主导意义,自己则会选择另外一个参照价值体系来将信息赋予新的意义。当然,这三种读解模式之间是相互关联并且密不可分,他们之间有时也可以户型转化。这对我们研究受众心理,了解读者的想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有着积极意义。
因此,恢复受众本位,以受为众中心的理念是网络新闻评论写作的出发点和切入点。作为一种新媒体,互联网否定了传统的“我传你受”的传播方式,传播者不再被视为全知全能的先知,而是处于一种和读者平行对等的状态,是一个具有真诚服务精神和开放思想空间的信息采集、制作、发布者。
四、网络传播语境下我国当前新闻评论文化的困境及策略
    (一)当前网络新闻评论文化的困境
    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评论文化走上了雅俗共赏、中西融合和民主启蒙等道路,逐渐和以前单一的只发出一种声音有了很大不同和进步。但是民粹主义和犬儒主义也有所抬头。互联网刚开始兴起,是很多人相信,真正的全民的平等和民主的时代就到来了。然而经过实践却证明了,所谓的平等却不存在。反而由于“知识鸿沟”等原因,反而不平等更加加剧。由于传播技能、已有知识存量、社交范围的差距等等,更有知识老化和不断更新的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即使在后来赶上了经济地位较高者,但他的知识已经是打了折扣的。试图通过知识平均化来打破不平均的看法很幼稚。
目前的网络评论文化更是存在文化工业化”倾向、文化权威主义等等缺陷和不足。在以后的网络新闻评论中,要中体现更多公共利益、减少文化官僚主义、积极促进中西文化融合、理性批判。由于经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比较系统的全盘西化,特别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影响极其深远。马克思主义文化经过俄国“十月革命”输入到我国,引起了至今仍震撼着中国的文化思想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俄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上,文化激进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俄国的这种思想,影响到后来的中国革命,推动中国社会,无论是改良或者是革命,都飞快的向前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导致了西化与反西化、革命与反革命、改革与反改革,都是用激进的方式进行的,对立的双方成了剑拔弩张的状态,这些思想延续至今,是造成网络上,所谓的“左、右派”尖锐对立的驱动力。
    (二) 拓展网络新闻评论文化困境的途径
积极引导规范网络评论文化环境、加强受众本位理念、提高评论文化身份焦虑的根本原因是对主体性和文化主体的过分看重,主体性能够导引行为主体的权利,却不能保证相互的义务,且易使人处于权利与义务失去平衡后的危险之中;文化主体有助于呈现自我文化的价值,但总是表现为单一文化事业,并隐含着排斥其他文化价值看不见的暴力。要摆脱焦虑,必须回到文化的主体间性来构建文化身份,使之处于动态的过程中。美国文化学家霍尔说:“我们先不要把身份已经完成的,然后由新的文化实践加以再现的事实,而应该把身份视作一种生产,它永不完结,永远处于过程之中,而且总是在内部而非在外部构成的再现。 文化因素在网络新闻评论中的体现(6):http://www.751com.cn/xinwen/lunwen_114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