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报道策略探析(3)

时间:2016-12-16 18:45来源:毕业论文
新媒体信息发布更加及时,来源更加多样化,拓宽了人们利用新媒体获取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信息的渠道。比如7月23日20点38分,D301次列车行驶至温州市双屿


新媒体信息发布更加及时,来源更加多样化,拓宽了人们利用新媒体获取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信息的渠道。比如7月23日20点38分,D301次列车行驶至温州市双屿路段时与D3115次列车追尾。网络ID为“袁小芫”的微博网友是D301次列车上的乘客,事故发生4分钟后,她发出了第一条微博,比国内媒体在互联网上的第一条“列车脱轨”报道早了两个多小时。7月23日当晚,身在事故现场的一些微博用户不断更新现场的种种图片、文字信息,短时间内,温州动车组事件迅速以图文并茂的全透明方式在全国民众面前得以展现,网民从事故现场、寻人、遇难名单、献血现场等多角度展示这次突发事件,这种以多种方式传播信息的方式拓宽了公众对于事情的了解。在对这次突发事件的传播中,微博不仅成为舆论传播的中心和渠道,同时也参与舆论的形成、发展与引导的过程。这种方式争取了更多的受众,对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显得日益重要。
同时,公众的积极参与使灾难性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更加广泛。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仍然引导社会舆论,但是主流媒体的社会功能决定了主流媒体的报道要以正面报道为主原则,如此一来,主流媒体就压抑了公众情绪的表达。新媒体出现以后,人们选择更多的渠道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言论,使舆论话语权不再单一的局限于主流媒体,创设了突发事件全民参与的舆论环境。
在7.23温州动车组事故后,铁道部部长宣布停止救援,不久,有一位网友在微博上发出信息说,又发现了一位幸存者,是3岁的小女孩项炜伊,这个被困了20个小时、原本铁道部已经宣布没有生命体征却又救出的小女孩,直接推动了网友的激烈讨论,大家对于铁道部的质疑声络绎不绝。知名网络评论人“五岳散人”也发微博称:“又发现一个还活着的孩子,这个消息让人不寒而栗的地方在于:反复说已经没有生命迹象才对车厢进行切割、掩埋,那被切割的车厢里万一……如果真有遗漏,要打死那个做这个决定的人!”这种方式对于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的传播具有深度剖析的作用,能够推动使得事情的发展,使事情更加透明化。
新媒体环境下我们了解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和主导的作用,明白了新媒体的特点,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新媒体的出现大大加速了对传统媒体的挑战,同时也暴露了自身的缺点。
二、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报道的局限性
(一)网络信息海量 真假难辨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网络新媒体在传播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影响力也伴随网民的增加而呈现几何态势发展。但是互联网是一个自由发表舆论的地方,而且大家没有进行实名制的验证,再加上一些发布者本身素质的问题,所以,对于信息的质量并没有保证,这些虚假信息不仅会影响突发事件报道的进程,对新媒体的公信力也具有巨大的挑战。
温州动车组事故发生后,互联网上的言论情绪纷繁复杂,比如既有网民感叹D301 动车司机在撞车那一刻采取了紧急制动措施,“否则伤亡会是目前的十倍”,亦有网民指责该司机疲劳驾驶,不久,就有自称知情者对后者进行反驳,指责他对司机造谣中伤。在温州动车事故中,有一位叫郭瑶的腾讯用户说自己100天的孩子王沂轩遇难,但是后来发现小孩的名字并不在遇难者的名单中,事情被经证实后腾讯微博也取消了对他的认证。应该说这两个存在争议的信息都是影响事态发展的重要信息,前者涉及事故原因,后者关系到政府信息公开,如果未经证实直接在稿件中援引,那么传统媒体势必会被错误和虚假的信息所绑架,对还原新闻现场和厘清事件真相不利。因此在处理微博言论时必须引入对信息真实性的核对机制,这种机制的有效运行,需要建立在政府相关部门对信息及时披露和对民众关切及时回应的基础上。 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报道策略探析(3):http://www.751com.cn/xinwen/lunwen_103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