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及其文化隐喻

时间:2020-11-19 11:43来源:毕业论文
在《追风筝的人》的小说叙事中,曾多次出现风筝、面纱、弹弓、石榴树、兔唇等意象。在这些意象的点缀下,小说有了诗意的氛围,人性内涵和精神维度也得到了升华,更加凸显了小

摘要:意象是情感的物化形态。意象的创造,基于作者对于外部世界的深刻体验和强烈感受。在《追风筝的人》的小说叙事中,曾多次出现风筝、面纱、弹弓、石榴树、兔唇等意象。在这些意象的点缀下,小说有了诗意的氛围,人性内涵和精神维度也得到了升华,更加凸显了小说的主题。本文旨在探究这些意象的文化隐喻及其作用。59761

毕业论文关键字:《追风筝的人》;意象;文化隐喻

Abstract: The image is the physical form of emotion. The creation of images. Based on the profound experience of the outside world and strong feeling. In “The Kite Runner”narrative,has repeatedly appeared.kite vell,slingshot,pomegrante,cleft lip images.In these images the embellishment,a novel poetic atmosphere,the connota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spiritual aimension has been sublimated,highlights the theme of the novel.This paper aims to explote the role of metaphor and culture of these images.

Key words:<The Kite Runner>;Imagery;Cultural Metaphor

一.引言

长久以来,我们所了解的阿富汗,都仅局限于图片、新闻、电视报道。直到2003年旅美阿富汗作家卡德勒·胡塞尼的首部小说《追风筝的人》问世,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能“更人性更直接更细腻更诉诸感受”[1]的途径去了解阿富汗。这是一个现实生动真实的阿富汗人民的故事,自问世以来,便深受读者的喜爱,也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追风筝的人》以阿富汗三十年的动荡历史为小说背景背景,讲述的是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故事。阿米尔虽是喀什布的普什图人,是当地名声显赫的富贾的儿子,却敏感胆怯。出生之时母亲难产辞世,从小缺少母爱的他,小心翼翼地守护着父亲极少的关爱。哈桑是个地位低下的哈拉扎人,父亲是阿米尔父亲的仆人,母亲则是人们口中所不齿的妓女,再加上天生兔唇,使得他和阿米尔之间存在着种族、宗教、等级的隔阂。尽管如此,两人依旧是彼此儿时最为亲密的玩伴。极度渴望父爱的阿米尔希望通过赢得斗风筝的方式来获取更多地父爱,而一直对阿米尔忠贞不渝的哈桑却身手矫健,最擅长的便是追风筝。终于,阿米尔十二岁那年的冬天,在哈桑的帮助下,阿米尔赢得了斗风筝比赛。小哈桑拼尽全力为自己的小少爷追到了最后一只被斗败的风筝,却因此遭受到了奸辱,而施暴的全过程都被躲在角落胆怯懦弱的阿米尔看在眼里。得知真相的哈桑选择了原谅,这使得阿米尔内心的罪恶感越发沉重,最终阿米尔选择了极端的方式赶走了哈桑,以为逃避这段过往,便可卸下满心的愧疚与自责。由于童年的一错再错,使得阿米尔背负了26年的沉重的精神包袱。当年因政局动荡随父亲逃亡美国的阿米尔,在父亲去世后,从父亲的好朋友拉辛汗口中得知了父亲的“秘密”——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二十六年之后,他终于又一次踏上这片他生长的土地,如梦魇一般的塔利班专政的阿富汗。哈桑已命丧塔利班枪口,他的儿子索拉博也遭受着暴徒的迫害。二十六年之后的阿米尔,不再怯懦,冒着生命危险,将索拉博从暴徒手中解救出来。二十六年前对于友谊的背叛,也得到救赎。

自《追风筝的人》出版以来,在世界范围斩获无数奖项。2006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引进出版了中译本,当年即获得了“2006年度中国十大好书”[2]。国内学者对于本书的研究,大致可以分几个方向:风筝意象的解读;背叛与救赎;主人公身份认同。

风筝这一带有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意象,贯穿文本始末。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各具特色的意象多次在文中出现,本文将会列举出各个意象并探究它们各自的文化隐喻。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及其文化隐喻: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6506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