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择业自我效能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时间:2021-03-31 20:26来源:毕业论文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择业自我效能感理论成果1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与研究起源自我效能感概念是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Bandura)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最早提出的,他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择业自我效能感理论成果1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与研究起源自我效能感概念是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Bandura)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最早提出的,他认为指的是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者信念 并且提出自我效能可以通过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以及生理和情绪状态来提高。研究者对自我效能感有不同理解,主要有:(1)Schua- rzer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应对广泛任务要求时,所具有的一般能力和信心。(2)斯塔科维奇森斯指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信念(或自信心),这种能力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特定任务,能够调动起必需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动。( 3 )Ashton & Webb将自我效能感解释为,是指个体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的一种心态。Schwarzer和他的同事于1981年开始编制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以下简称GSES),中文版由王才康翻译修订。目前GSES已被翻译成至少25种语言,在国际上广泛被运用。64863

2  择业效能感的概念与测量量表

Betz 和Hackett(1981)结合了班杜拉(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将其运用到职业领域中来 ,研究职业领域中的问题而提出择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实现与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是自我效能感在职业选择中的体现  。择业效能感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个体的职业选择  。

    为了能够测量不同个体的择业效能感的高低,1983年Betz和Taylor受Osipowl职业决策量表和霍兰德职业决策困难量表两项研究的影响 ,并借鉴Cirtes的职业成熟度理论模型中的结构编制了择业效能感(职业决策)量表(Career Decision 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CDMSE),目的是为了了解自我效能感对职业选择的有效性。

3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已有研究成果

通过对已有文献成果的总结,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的性别、年级、生活环境、学校、学业成绩、学科、社会实践经验和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

(1)大学生性别与自我效能感关系。从陈俐 的研究表明,男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总分、读研自我效能感显著优于女生,就业自我效能感性别差异不明显。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与鲁琦,马伟娜,林飞,王才康、刘勇,李惠萍、孔祥军,姜英杰的研究结果一致。陈凌,李满林 的研究显示,自我效能感性别差异不显著。

(2)大学生年级与自我效能感。鲁琦 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一般效能感的年级差异不显著。马琳娜和林飞 的研究结果则呈现显著差异。

(3)大学生所在学校与自我效能感。陈俐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读研自我效能感、就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学校差异。

(4)大学生学业成绩与自我效能感。曾泽林 ,陈俐,张坤、张敏、李丽的研究表明:不同学业成绩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

(5)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与自我效能感。陈俐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读研自我效能感、就业自我效能感、读研就业自我效能感总分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家庭经济状况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

(6)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自我效能感。陈俐的研究表明:不同社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的就业自我效能感及读研就业自我效能感总分存在显著差异,而读研自我效能感及一般自我效能感差异不显著。

(7)大学所学学科与自我效能感。马伟娜、林飞的研究表明:不同学科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差异不显著。论文网

1.2  工作价值观的研究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择业自我效能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7224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