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心理复原力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时间:2021-03-05 15:11来源:毕业论文
心理复原力的相关理论及概念1 心理复原力的提出心理复原力这一概念的提出 ,最初是受到物理学理论中弹性力学的启示 ,该理论认为 ,材料或物质有一种随着外力作用而产生形变并且随

心理复原力的相关理论及概念1  心理复原力的提出“心理复原力”这一概念的提出 ,最初是受到物理学理论中弹性力学的启示 ,该理论认为 ,“材料或物质有一种随着外力作用而产生形变并且随外力除去变形消失的特性” ,这即为弹性 ,此种可以恢复的变形即被称为“弹性变形” ,并令受力物质在“弹性极限内的应力与应变分布规律”作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许渭生2000) 63991

而从心理学相关理论来看,复原力不仅表现出个体在重大创伤或打击之后,能够恢复到最初状态,还体现着个体在压力下能够顽强持久、坚忍不拔,更进一步强调了在挫折之后,个体的成长与新生(夏力斌2009)。

2 心理复原力相关概念界定

对心理复原力的理解而言,学术界至今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在心理学的领域里,美国最早开始关于Resilience的研究,但国内研究人员注意到这个词,并且准备开始对其进行研究时,却因为无法很好的将它翻译,而产生了许多争议。在大陆,席居哲和桑标(2002)最初将Resilience翻译为心理弹性(席居哲,桑标,2002;郭楠,陈建文,2006;王滨,罗伟,2007);也有一些研究者将Resilience翻译为复原力(阳毅,2005;阳毅,欧阳娜,2006);另外还有学者将Resilience翻译为韧性/心理韧性(于肖楠,张建新,2005,2007;李海垒,张文新,2006,2008;许诺,凌文辁,2007;崔文香,姜哲,赵红姬,2008);与以上翻译不同,刘取芝和吴远(2005)将Resilience翻译为压弹。总体来说,研究者们使用最多的是“心理韧性”和“心理复原力”这两种翻译。

总结了大量关于心理复原力的研究文献,关于心理复原力,研究者提出存在有三种定义:结果性定义、品质性定义和过程性定义。结果性定义主要从发展的结果上定义心理复原力。如,心理复原力是一种现象,这些现象的特点是面对严重威胁时,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依然良好。品质性定义将心理复原力看作是个人的一种品质或能力,是个体所具备的特质。如:心理复原力是个体所能承受高水平破坏性变化并且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反应的能力;心理复原力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并且能够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 。过程性定义把心理复原力看作为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如:心理复原力是个体处于危险环境中适应良好的动态过程;心理复原力表示一系列的能力和特质通过动态相互作用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危险和压力时能够快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弹性研究》 周会娜  2010年10月)

3 心理复原力的保护因素

通常来说,心理复原力所提及的保护因素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外部支持(比如在工作中饰演优秀的角色,并且得到组织成员与非组织成员的支持和信赖,等等);内在力量(乐观、热情、幽默感、成就动机、决心明确、高期望、自我效能、自控、计划能力、敏捷、积极、决心、勇敢的工作情绪,等等);人际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坚持完成工作任务、争取外界支持、创新意识等等)。员工的心理复原力与上述因素都是密切相关的,当员工在身处工作逆境或受到工作压力时,上述保护因素就会与危险因素产生相互作用,从而促进员工从逆境中恢复并且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状态。(夏立斌2009)论文网

2.2 年轻员工的界定和相关管理

1 年轻员工的概念

    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年轻员工,但是对于“年轻员工”这概念的界定,目前理论界也不能统一。因为人类社会成熟的年龄与社会发展进步的程度呈现正相关。在我国,近十余年来对年轻员工的普遍定义为30岁以下,但是虽然社会的不断发展,到21世纪中叶也许会将青年的概念延伸到34周岁。在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认为,将15岁到25岁的人作为年轻员工的定义,可能已不符合实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一次年轻员工问题地区会议上,不少与会者和研究者论文作者认为,可根据各国国情,把年轻员工的年龄上限延伸到30岁或35岁。根据以上几点,笔者将年轻员工上限界定在35周岁 。 心理复原力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7088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