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时间:2020-02-11 10:38来源:毕业论文
20世纪70年代末由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Freudellberger)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开始,进入了对职业倦怠的探索研究阶段。倦怠是弗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并应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倦怠特

20世纪70年代末由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Freudellberger)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开始,进入了对职业倦怠的探索研究阶段。“倦怠”是弗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并应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倦怠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生理、心智、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44648

国内外的研究者主要研究了环境、人际关系和人口特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对于教师的职业倦怠影响巨大,特别是工作量、工资和物质条件影响最大。与工作在物质条件较好学校的教师相比,在物质条件较差的学校工作的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Pines&Aronson,1988)。物质条件糟糕的学校会使教师情绪衰竭,感到窒息(farber,1991)。工资也是导致教师倦怠的主要原因。当教师感到自己的回报和付出不成比例时,就会产生职业倦怠(Garyand freeman,1987)。另外,过大的工作量也容易引起教师的职业倦怠。

此外职业倦怠研究者还对人际关系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学生、同事和学校领导论文网。教师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抵抗职业倦怠的能力越强 (Pines,1983)。获得领导支持的教师其职业倦怠程度较轻,对待学生态度良好 (Russelletal,1987)。学生的反馈能够有效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Maslach,1978)。诸如感恩、信任和尊敬在内的学生反馈会使教师工作时精力充沛,自我评价较高,处理学生的纪律问题时更为得心应手。Singer(1982)认为同事之间对问题进行讨论会有助于缓解职业倦怠。

我国学者主要关注人口特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赵玉芳和毕重增(2003)的研究表明中学教师的职称和职业倦怠显著相关,6~10年教龄的教师职业倦怠最为严重。董薇、赵玉芳和彭杜宏(2006)发现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性别差异显著。

20世纪80年代初大部分学者对职业倦怠开始了实证研究阶段。对于倦怠的原因、症状、后果以及干预问题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实证研究逐渐深入,进入了整合研究阶段。本阶段学者们开始采用较为复杂的研究方法和统计工具,如结构方程、追踪研究,以探讨个体及组织因素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以及职业倦怠各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试图整合构建一个完整的职业倦怠的理论模型,以期在实证研究中进一步得到检验。

对于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的研究,有比较多的文献可以查阅。这些研究成果对了解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发展历史,分析小学教师的工作特性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徐富明(2003);刘晓明(2003);赵玉芳(2003)等国内学者对我国教师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问题也非常关注。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承受的压力较大或很大,并且压力还有逐渐增加的趋势。部分教师已经产生了职业倦怠。

  杨青2011年曾发表文章“浅议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及对策”,阐述了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含义与表现以及应对政策。综合认为高职业压力、低职业价值认同等矛盾使小学教师陷入心理亚健康状态,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出现失落、嫉妒、抑郁、妄想、激动、焦虑等状态,严重者还会导致反映迟缓、记忆力衰退、情绪失控等心理机能的失调。

  从研究内容来看,近年来对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比较少,大多都只是研究教师这个大的群体,很少从教师群体内部的地位差异和课程安排等方面来研究。

从研究方法来看,大多采用量化研究,各种误差总会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使研究的总体效度受到影响。我这次研究所使用的实地观察、质性研究,能很好的补充这种缺点。实地观察能够参与到当地文化和日常生活中,可以得到别的途径所无法获得的对于该文化的体验与深刻理解与把握。 职业倦怠文献综述: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4589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