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社会网络与求职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时间:2018-03-08 11:53来源:毕业论文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往往是以网络的形式存在的。人就是网络的点,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是网络的线。网络社会学家认为整个社会就是由一个个网络,纵横交错在一起构成的一个大系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往往是以网络的形式存在的。人就是网络的点,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是网络的线。网络社会学家认为整个社会就是由一个个网络,纵横交错在一起构成的一个大系统,每个人都是置身于这个大系统之中属于某一个或几个网络。
社会网络这一概念起源于人类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最早是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布朗提出来的。布朗的社会网络概念是:“文化是如何规定有界群体内部成员的行为”。他关注的都是很简单的交往行为,但是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要复杂的多,因此布朗的所提出的社会网络概念知识较为粗浅。19435
Wellman(1988)提出的“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则更加成熟一些。他认为社会网络是联结在一起的个体的一系列的社会关系或联系,这一相对稳定的关系或联系模式构成了社会结构。而且他强调的不是个体对资源的占有状况,而主要是对资源的获取能力,比如对社会网络的文护和拓展能力等。
在本研究中,主要研究的是应届毕业大学生个人社会网络的文护及拓展能力。因此,在综合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将大学生社会网络界定为:以大学生个人为中心与其他个体所构成的,借以获得各种社会支持的社会关系体系。
2.2  对求职的研究
2.2.1  求职的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理论认为:“求职”就是劳动力与工作岗位相互匹配的问题。在经济学理论中,“劳动力是不受他人影响具有自主意识的独立个体”,求职就是这些具有人力资本且独立的个体与另外一些具有人力资本的雇主之间的相互选择的过程。在经过多次的适应性匹配后雇主寻找到他认为最合适的劳动者而劳动力也找到了匹配的岗位。这样劳动力与工作岗位就得到了实现。
然而,这一理论并不能解释某些社会现象,比如性别歧视。劳动经济学中的市场分割理论表明,求职还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近年来研究者在对个人求职过程的研究时,还引入了社会网络因素。
2.2.2  求职的社会学的理论
求职的社会学理论,起源于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对人们的“就业”与“求职”进行研究,在其1967年与邓肯所著的《美国的职业结构》一书中提出了求职模型,分析了“先赋性地位”和“自致地位”对个人职业地位获得影响,即人力资本对于个人求职有重要作用。随后,以费瑟曼、西威尔和赖特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布劳-邓肯的模型中不断加入新的变量。对布劳-邓肯的求职模型加以补充完善,但其基本观点仍是强调了“人力资本”的作用。
    邓肯所研究的求职模式强调个人因素在求职中的重要性,这与后来社会关系社会网络研究者的观点相悖。后来的研究中,研究焦点都集中于社会资源对求职的影响上。基本的命题是社会资源在求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社会资源作为地位获得的一个变量。
2.3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求职研究
2.3.1  马克•格兰诺文特的“弱关系”理论与求职研究
最早对求职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的是马克•格兰诺文特(Mark Granovetter),他研究了社会网络对个人求职的影响,并提出了“弱关系力量”假设,形成了“弱关系理论”。他通过研究发现:“求职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弱关系)往往能够促进劳动力与工作岗位相互匹配成功”。
格兰诺文特指出:往往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和自己接触为最频繁。这种关系十分稳定的但传播范围有限,是一种“强关系”现象;与之相反的,还存在另外一类关系。这种关系相对于前一种社会关系来说更为广泛,但是不太稳定。例如篮球场上认识的一起打球的人。这种“萍水相逢”的社会关系被格兰诺文特称为“弱连接”。 社会网络与求职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1078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