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数学教学论文同一例题的不同“命运

时间:2016-11-28 21:16来源:毕业论文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本文讲述了同一节课 在不同班级的不同经历,对如何上好课,如何利用好例题,如何贯彻新课标的理念提出自己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本文讲述了同一节课
在不同班级的不同经历,对如何上好课,如何利用好例题,如何贯彻新课标的理念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解题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
本学期在讲授《圆锥曲线》时,就经历了不同的教学过程,同一例题遭遇了不同的“命运”。例题:点 A,
B 的坐标分别是(-5,0)(5,0),,直线 AM,BM 相交于点 M,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
程,并由点 M 的轨迹方程判断轨迹的形状。
以下是发生在甲班的教学过程。
给出题目,在学生思考时检查学生的解答情况,因学生基础薄弱,课堂气氛不活跃。当我提问学生
的解答情况时,只有几声的应答,看来,只好自己讲了。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复习求轨迹方程的步骤,引
导学生一起分析这道题,得出点 M 的轨迹方程,通过方程判断轨迹的形状,用时 15 分钟。
以下是发生在乙班的教学过程。
和甲班过程类似,不同的是,乙班学生基础较好,用时 10 分钟。当我准备往下讲时,问了一声:“还
有其它问题吗?”这一问就真有下文。一个学生问:“老师,我看了 39 页的一道题,题目几乎一样,只是
两直线的斜率之积是 −试求点 M 的轨迹方,但轨迹却是椭圆,那么如何判断是双曲线还是椭圆?”于是我决定对此继续研
,(,直线 AM,BM 相交于点 M,究。思索片刻,给出这道题:点 A,B 的坐标分别是(- a ,0)( a ,0) a >0)
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 m ,试求点 M 的轨迹方程,并由点 M 的轨迹方程判断轨迹的形状。
有上面例题做铺垫,学生很快就得出了关于动点 M 的轨迹方程: − mx

+ y 2 = − ma 2 ( a >0).①
      x2y2
      = 1 (*),使所得式子和圆锥曲线的标准方
得出①式后,学生在方程两边除以 − ma ,得到 2 −
      ama 2

程类似。此时,我提醒学生要注意两边能除以 − ma 的前提,学生恍然大悟,得到:当 m =0 时,方程①

y = 0 ( x ≠ ±a ),轨迹是挖去点 A、B 的直线。我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式,得到下面几种情形:

当 ma >0,即 m >0 时,方程为 2 −= 1 ,是焦点在 x 轴上的双曲线(挖去点 A、B) ma 2 <0,;当

即 m <0 时,方程为 2 += 1 ,有下列几种情况:

= − ma 2 ,即 m =-1 时,方程为: x 2 + y 2 = a 2 ( x ≠ ± a ),轨迹是圆(挖去点 A、B);
2x2y2
即-1< m <0 时,
         方程为 2 += 1( x ≠ ± a ) 轨迹是焦点在 x 轴上的椭圆,(挖当 a > − ma ,
a− ma 22
去点 A、B);
y2x2
当 a < − ma ,即 m <-1 时,+= 1( x ≠ ± a ),轨迹是焦点在 y 轴上的椭圆(挖去点 A、

当我与学生做完这道题,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同一例题在甲班我用了 15 分钟,在乙班我却花了一节
课,如此巨大的反差出乎我的意料,也产生下面三个问题。
第一,怎样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能否达到和谐统一?
第二,怎样处理备课与上课的关系?如何在教学中灵活处理学生提问和质疑?教案应该怎样写?
第三,解题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如何选取有价值的问题?如何教才能发挥它们丰富的价值?4001 数学教学论文同一例题的不同“命运: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48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