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初中生同伴自我表露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2)

时间:2019-02-17 09:56来源:毕业论文
同伴自我表露开始是由Jourard提出、定义并展开探索性研究的。适当的同伴自我表露可以增加对自我的认识,促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在同伴关系的成


同伴自我表露开始是由Jourard提出、定义并展开探索性研究的。适当的同伴自我表露可以增加对自我的认识,促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在同伴关系的成长和文护过程当中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Jourard提出同伴自我表露是一个人的人格完善的的体现,也可以用来积极地心理调整[1]。艾德勒和汤强调同伴自我表露的进程务必是积极的,主动的,内容最好是要紧的,并通过其他方式无法了解到[2]。这种主动地把自己的信息告诉其他人,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私人的、秘密的观点和感受的过程,能够增加个体的沟通能力、提高不同文化环境下的适应性[3] [4]。大部分初中生比较容易在自我方面的生活话题上做出更多表露。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认为良好的同伴自我表露与交流能够帮助到他们自身,更多的同伴自我表露更有利于解决问题和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5]。初学生中女生的同伴自我表露程度稍高于男生,不过没有明显的性别上的差别。初中生在不同对象的表露程度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初中生对母亲的表露明显多于父亲,对最好同性伙伴的表露要明显多于最好异性伙伴。而且对不同对象的自我表露存在性别上的统计学差异,女生对母亲的自我表露程度明显高于男生[6]。城市户口的初中生的自我表露程度明显高于农村户口的初中生[7]。同伴自我表露主题的不同以及同伴自我表露主题的机密程度,会使表露者的同伴自我表露程度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表露者与表露对象的亲密关系程度、信任程度极大的影响了表露者表露的程度[8]。
孤独感(loneliness)是个体感到被他人孤立或自身与外界断绝联系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的个人感觉。Jeny de Jong-Giered认为孤独是个体感受到自己和他人有一定的间隙或缺少足够接触而产生的被他人排斥的不愉快体验(1987)。佩普洛和珀尔曼指出孤独是一种不开心的,令人难受的主观感受。暂时的、偶尔的孤单感受并不会引起初中生个体的情绪或行为的紊乱,但长时间的、严重的孤独感则容易诱发一些心理问题和情感障碍,则会使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准下降。孤独感还会增加与其他同学之间的隔阂,而这种隔阂又会深化初中生的孤单,久之势必导致个别的人格失常情况。大部分人都有过孤独的痛苦感受,现有的统计资料表明,孤独感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病症。伯吉斯提出儿童、青少年感到孤独和寂寞是一种无助的、不开心的主观体验。卡西迪和柏林认为学生孤独是一种消极的心理体验,个人认为当他们需要别人而得不到的状态。Weiss将孤独感定义为个体感到对交际的期望与现实的交际水平存在差异,对交往关系不满意。曲可佳,邹泓和余益兵的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孤独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在重要关系得不到满足的知觉、对同伴关系的评价、社交的知觉和孤独感总分方面上,男生明显比女生体验了更多的孤独感[9]。
Rogers 指出孤独感和同伴自我表露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个体经过同伴自我表露可以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理解,能够有效减少体验到的孤独感。Jourard认为一个人格健全的、能适应社会的人应该具有较高同伴自我表露水平,可以更多体验到爱和友谊,从而使自己能够脱离孤独感。孙传英指出,拥有较多自我意识的中学生有更明显的意愿对朋友进行同伴自我流露,可以体验到更低的孤独感[10]。邹洪伟的研究显示,中学生的同伴自我表露水平与孤独感存在一定的负相关[11]。刘艳,邹泓和蒋索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中的兴趣爱好的表露水平、身体发育的表露水平和对最佳同性朋友的表露水平上的可以有效预测其孤独感[12]。易敏的研究显示:同伴自我表露与孤独感并不是简单线性相关关系,同伴自我表露水平最高者的孤独感不是最低,而是和同伴自我表露水平最低者的孤独感接近,同伴自我表露水平中等程度者的孤独感最低,其结构呈拱桥状分布[13]。同伴自我表露总分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并没有比其各项因子明显。 初中生同伴自我表露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3026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