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浅析吴昌硕篆书风格及其成因(2)

时间:2021-01-24 20:49来源:毕业论文
乾隆以后,金石学影响扩大,青铜器、砖瓦、碣石、碑刻等都不断出现。篆书家除了继承传统小篆以外,还把商周金文、陶瓦文字、甲骨文等都用到书法创作中

 乾隆以后,金石学影响扩大,青铜器、砖瓦、碣石、碑刻等都不断出现。篆书家除了继承传统小篆以外,还把商周金文、陶瓦文字、甲骨文等都用到书法创作中,大大激发了篆书的创作,打破了传统篆书的思维模式和创作方式,出现了一批标新立异的篆书改革家。代表者有: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何绍基、杨沂孙、吴大澂、吴昌硕等。

包世臣称:“山人篆法以二李为宗,而纵横阖闢之妙,则得之史籀,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与秦汉当额文为尤近。”(《艺舟双辑·完白山人传》)[ ]邓石如首开清朝篆书创新之先河,大胆改革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影响深远而经久不衰,他在篆书上一扫前人篆书呆板纤弱,雷同单调和拘泥于形貌的积弊,赋予了小篆勃勃生机和书写的“笔气”使篆书焕发了新的活力。赵之谦则以北碑的起笔和折锋的方法来写篆书,自成一家很有新意。何绍基是一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很大成功的金石学家,他独辟蹊径,以独特的“回腕”运笔法做篆书,骨力刚健,生拙奇特,另开一片天地。此外,代表书家还有吴让之,吴大澂,他们都是崇尚碑学,受当时金石学环境的影响,吸取商周古文字的特点,自成一家的代表人物。虽然以上书家都在篆书的领域各有所获,但都未对篆书的发展产生革命性的贡献。直至吴昌硕的出现,篆书被他发扬光大,取得了可载入历史的成就,他在继承学习邓石如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扩大了篆书的表现性,他另辟蹊径,以石鼓文为临摹对象,并将商周金文、秦汉石刻等融为一炉,以强烈的金石气和酣畅淋漓的独特风格在书坛上独树一帜,成为晚清历史上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2 吴昌硕篆书风格分析

 自晚清之前的两千多年,以篆书称世的书家虽各有建树,但大都无法突破秦篆的桎梏。他们用笔单一,力求笔画的光洁和匀称,使得篆书逐渐走向僵化、刻板,失去活力而逐渐衰落。吴昌硕在学习石鼓文和其他同时代书家的基础上,积几十年的功力,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大大地推动了篆书的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篆书风格。这些风格特点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2.1泼751恣肆、饱满酣畅的笔画

 在用笔用墨上,吴昌硕的篆书打破了清之前篆书传统的用笔特点。吴昌硕在用笔方面借鉴石鼓文的特点,把苍茫、厚重、古拙、斑驳的石刻特点运用于篆书的创作中,使得笔画苍劲雄厚,和以往以“二李”为宗的篆书效果迥异。分析他的篆书用笔,无论是横、是竖,给人总的印象有扛鼎之力、寻丈之势,例如这幅吴昌硕在84岁时写的七言联(图2—1)用笔圆浑豪放圆劲中寓有方折。如印印泥,如锥画沙,笔笔圆润,绵里裹针,同时笔画富有粗细的变化,丰富了视觉冲击力,以遒劲的笔力,浓墨裹锋一拓而下,又加入微微的颤笔方法,从而使生成的笔画出现飞白和顿挫的效果,古朴苍茫,金石十足。其次吴昌硕用墨也有与众不同之处,由于他喜用浓墨,且起笔逆锋入笔,使得起笔处墨色浓厚且饱满,中段由于行笔速度的加快和力量的加大,笔画挺拔而结实,笔画末端常常因为墨的稀少而出现飞白效果,故使字内有浓、淡、飞白的变化,形成了笔墨交融,筋、血、骨、肉自然丰满的个性。

2.2浑厚大气、婀娜飘逸的结体

    吴昌硕独有的结字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取斜势。凡有左、右偏旁,或左、中、右结构的字,多呈左低右高之形态,这样的结字,打破了前人书写篆书时一追求平正的束缚,大大拓宽了篆书的表现手法,为篆书的欣赏带来了新的趣,也为篆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如(图2—2)二字,都明显具有这个特点,好似梯形,由低往高上升之势态,这种结字的斜势既不同于石鼓原拓的结构均衡平整的特点,也不同于同时代人所写的,而是吴昌硕个人特有之处。文献综述 浅析吴昌硕篆书风格及其成因(2):http://www.751com.cn/yishu/lunwen_6890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