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欧洲古典油画媒介与技法研究(2)

时间:2016-11-21 20:09来源:毕业论文
一、 扬凡艾克和尼德兰画派技法 油画材料与技法的正式形成应该归功于15世纪初的尼德兰画派。不过虽然15世纪初油画逐步取代了纯蛋彩画,但在相当一段



一、    扬•凡•艾克和尼德兰画派技法
油画材料与技法的正式形成应该归功于15世纪初的尼德兰画派。不过虽然15世纪初油画逐步取代了纯蛋彩画,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两者是相互结合并存的。据一些西方学者的研究,最早使用坦培拉—油混合技法的是尼德兰早期画家罗伯特•康平(Robert Campin,1379~1444)。他与凡•艾克兄弟、罗吉尔•凡•德尔•文登(Rogier van der Weyden,1399 /1400 ~1464)等一起被公认为是尼德兰画派的主要奠基者,因此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油画材料与技法体系早期创立者之一。[1]
在当时,使这种技法呈现出空前高度的仍属杨•凡•艾克(Jan van Eyck,1380/1390~1441)。他的作品在绘画技巧、材料的运用、色彩表现和明暗层次等方面的确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尤其是对客观自然的描绘及细节刻画的精益求精,无不透露出他细心的观察及对技法的熟练运用。其著名的画作《阿尔诺芬尼夫妇像》(The Arnolfini Portrait)(图1.1)及《根特祭坛》(The Ghent Altarpiece),不仅对物象质感的变现还是对人物微妙神情的传达,都被刻画得丝丝入扣、惟妙惟肖,令人赞叹不已(图1.2,1.3)。此外,凡•艾克的作品用色丰富饱满、色泽明朗鲜艳,呈现出珐琅般晶莹剔透的画面效果。不可否认的是,这所有的一切都与材料和技法的运用有着密切关系。
凡•艾克的结合媒介配方一直以来为人们所猜测,根据研究人员用气相色谱等现代检测手段对其作品《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的色层构成进行了分析得出, 画面中女子穿着的绿色服饰部分,主要以热稠油(Heat-Bodied Linseed Oil)作为结合媒介并含有微量的松脂,而红色床饰部分则是亚麻油为主。此外,在其它早期尼德兰画家的作品中也只发现松脂,而其只存在于红色或绿色的罩染层之中, 并非一些古代文献资料推断的那样,含有一些琥珀、柯巴树脂等硬树脂。
尼德兰画派在材料技法方面成功之处在于他们结合了坦培拉与油彩两者的特点,用含油性的单色鸡蛋坦培拉颜料[2] 塑造底层的物象形体、用透明的树脂油颜料罩染对象色彩,并把两者相结合、反复交替进行,形成了蛋—油混合技法。其具体步骤大致如下:
首先,在经过打磨的白色石膏底子上,用刺孔粉扑法将素描稿轮廓转印其上并用淡墨严谨无误地勾勒。
其次,将略带黄赭或赭红色的树脂油颜料用松节油稀释,涂于底子上作为透明底色层,且要均匀、薄而少油,上色后应能透过透明色层显现出线稿;或者用胶质透明色涂刷于白色石膏底子上,需要注意的是,在此之前还有一项重要步骤要做,即在底稿上用4%的明矾水均匀地涂刷一遍(不要反复),其目的是使基底涂料进一步吸收、硬化,防止着色时颜料完全被底料吸收或底料因吸水而溶解。
第三,在透明的底色层上(无论干或湿)[3],仔细用各种不同浓度的坦培拉白色颜料以排线的方式(也可以薄涂)依次画出亮部、中间过渡和暗部。此过程要求笔到之处色层薄,层层叠加,注意块面之间衔接及过渡,逐步达到完整且充分的素描关系、体积感。第一层常会有少许深入底色层,以此便可作为第二层的中间色调,因此最好分为多层逐步进行。需要注意的是,用白色坦培拉颜料提亮的部分必须比画面的最终的预期效果亮一个层次,为以后的罩、染色留下余地。
第四,待提亮部分干透后,方可用稀释的热稠油调和树脂油颜料,从中间色调即明暗转折处开始罩染。色彩纯度要比对象要弱、略灰,且用色要单纯、明净;笔到之处色层要薄、呈半透明状,并用扁平的貂毛笔扫和擦,使块面之间衔接柔和,过渡自然。根据需要可以反复用坦培拉白色和油画颜料交替的进行,以逐步产生丰富的光学灰。要注意的是用坦培拉白色提亮可在湿的底色层上画,而以透明颜色罩染,则一定要等底色干透后方可进行。 欧洲古典油画媒介与技法研究(2):http://www.751com.cn/yishu/lunwen_14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