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研究现状 >

碰撞带电原理的研究现状

时间:2018-11-21 17:28来源:毕业论文
尽管学者们已经知道碰撞带电这一现象,但对于它的真正原因学者们依旧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解释。Latham[1]认为颗粒的带电原因是颗粒的非对称碰撞引起的温度差,导致离子沿着某个温

尽管学者们已经知道碰撞带电这一现象,但对于它的真正原因学者们依旧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解释。Latham[1]认为颗粒的带电原因是颗粒的非对称碰撞引起的温度差,导致离子沿着某个温度梯度进行运动,为此他进行了冰粒碰撞带电的实验研究。Lowell等人[2]在1986年通过实验得出带电量与摩擦距离有关于速度无关也就是说其余温度差没有必然的联系。S.P. Kanagy II, C. John Mann[3]等人发表的文章中探讨了风积沙和粉尘的电气性能,归纳出了7种物理假设:(1)大气电场对于沙粒的极化作用;(2)两个在开始时不带电的沙粒在摩擦后带上了电荷;(3)两种物质材料啊不同接触后两者都会带电;(4)晶体分裂为多块时,各部分都会带上电荷;(5)光子的撞击或宇宙射线中的带电粒子射入到沙粒的表面;(6)晶体加热后晶轴的两端会产生异号电荷;(7)晶体受到应力作用后会在两端积累电荷。郑晓静等人[1]对以上7个机理进行了逐条的讨论,认为将(2)中摩擦理解为由沙粒间的碰撞引起且两沙粒粒径不同即可。J Lowell等人[4]在1979年曾提出金属与绝缘体之间有一种通道,而它在接触带电中有着巨大的作用,H.T.Baytekin等学者[5]他们提出电荷可以在相同的材料中转移,电荷的产生是为化学反应的成果虽然其理论尚有未得到验证的地方,但这种大胆的否定传统,提出新理论的方式十分令人震撼,更不用提该文章确实有着足够的科学依据来证实其观点们,这篇文章中提出的最重要的一点是物体的带电表面有着正负都存在的Mosaic的分布。该文章在纳米级的观测上有着很好的参考价值。Apodaca[6]提出了材料表面存在有两种电势状态:donor和acceptor,当一个表面的donor遇到另一表面的acceptor,donor才可以发生转移,donor转移之后不在转移。而donor和acceptor呈二项式分布Scott R. Waitukaitis[7]在最近的2014年的文章中同样认为电子并不是带电颗粒带电的缘由,他们的实验表明了颗粒集合后产生的电荷的聚集并不是电子转移的结果。30425
在国内张向荣等人则探究了外电场对双极荷电颗粒碰撞及凝聚的影响[8]他们最终提出三点理论:①外电场的作用是通过使双极荷电颗粒发生充分混合,提高荷电颗粒间的碰撞概率来增强双极凝聚效果;② 对于特定的电流体场及颗粒直径,只有当荷电颗粒所受电场力与阻力的量级之比接近1时,外电场才能达到增强双极凝聚效果的目的;③在相同的条件下,论文网颗粒直径越大,外电场对双极凝聚的影响越大。中国矿业大学的安振连等人[9]分析了颗粒的碰撞过程,采用固体表面态理论以及电容器模型和放电缓和模型对碰撞带电的三个过程的电荷转移做了定量和定性的说明。与此同时详细的分析以及研究了碰撞速度的切向分量及法向分量对颗粒带电机理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的吴桂青[10]则研究了塑料颗粒的荷电特性提出颗粒越小荷电效果越好高湿度则不利于颗粒的摩擦带电,湿度对于摩擦带电有着很大的影响。 碰撞带电原理的研究现状:http://www.751com.cn/yanjiu/lunwen_2612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