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研究现状 >

媒介环境中儿童的形象国内外研究现状

时间:2018-10-23 21:01来源:毕业论文
国外儿童形象研究概况1、儿童及其出现现代人们耳熟能详的儿童及童年概念,实质上是中世纪之后的发明。诺伯特艾利亚斯(Norbert Elias)在1939年出版的《文明的进程》中指出,中世纪的童

国外儿童形象研究概况1、儿童及其出现现代人们耳熟能详的“儿童”及“童年”概念,实质上是中世纪之后的“发明”。诺伯特•艾利亚斯(Norbert Elias)在1939年出版的《文明的进程》中指出,中世纪的童年与成年之间差距很小,儿童完全参与成人生活[1]。菲利普•阿里斯(Philip Aries)由此考证说,中世纪社会不存在童年观念,直到16世纪童年才被正式“发明”[2]。阿里斯的论述奠定了关于童年研究的理论基础,即童年观念并不是连贯的,而是有其历史发展过程的。29532
在“儿童并不是一种自然产物,而是一种历史现象”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新童年社会学的研究框架被划分为社会结构论和社会建构论两大阵营。前者以克里斯•詹克斯(Chris Jenks)为代表,将儿童视为“形成中的人类”,认为在社会化理论中,真实存在的儿童被抽象成某种类属的存在,失去了丰富的差异性和鲜活的主动性[3]。另一研究者威廉 A.科尔萨罗认为,即便童年的条件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童年本身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范畴是不变的[4]。与之相对的社会建构论观点,倾向于认为“儿童不是由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形成的,而是生活在他们自己以及与成人的互动中建构的意义世界里[5]”,更多的是突出儿童的行动者地位,聚焦于真实情境下的儿童的意义世界。论文网
2、媒介形象理论
   20世纪20年代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公众舆论》一书中认为,大众媒介的报道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虚拟的现实环境[6],这个拟态的现实环恰恰是人们借以了解现实、做出判断的参照。这个参照依据显然有自身的局限性,它和真实世界的同构或反差程度将严重影响我们的认识。但处于复杂和快速流动的社会中,人们又不得不借助大众媒介这一相对便捷的工具来认识世界[7]。格伯纳(George Gerbner)认为电视的象征环境培养了我们特定的世界观。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这意着带有偏向性的大众媒体势必会导致人们心中的“主观现实”与实际的客观现实之间存在偏离[8]。在此基础上,麦奎尔(Denis McQuail)称媒介是“社会关系的中介”,通过大众媒介,意义被建构,这直接影响着受众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接受和实践[9]。
3、媒介环境中儿童的形象
    从教育学科独立伊始,儿童形象便是教育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点。西方世界对于儿童形象的考察由两组旋律组成:一方面以尼尔•波兹曼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儿童与成人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例如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将成人的秘密暴露给儿童,导致“童年的消逝”;另一面观点认为儿童仍是儿童,新媒介只是以新的形式替代了原有的童年而并从未撼动童年的存在。
(1)“童年消逝”说
在《童年的消逝》中,尼尔•波兹曼认为是印刷品的发明让成人掌握了孩童所不具有的阅读和写作的技巧,拥有了收藏自己的秘密的能力,从而将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分割开来,童年便产生了[10]。正因如此,童年消逝的证据之一就是“秘密”不再存在,电子媒介将儿童暴露在巨大的信息流中,他们过早接触到成人的世界,受到暴力、色情等阴暗内容的冲击,导致成人与儿童世界的分界线迅速地模糊。在“童年消逝”冲击性观点的影响下,国内外研究者们也往往倾向于从大众媒体可能带来和已经来带的负面效应出发,表达对儿童在媒介时代困厄生存的人文关怀。
(2)反“童年消逝”说 媒介环境中儿童的形象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751com.cn/yanjiu/lunwen_2483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