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研究现状 >

底排增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时间:2018-07-08 17:50来源:毕业论文
国外在1950年就开始了关于弹丸底部排气效应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底部排气增程技术,首先是从曳光弹上发现的,装有曳光管的曳光弹相比于未装有曳光管的弹丸射程远,并且弹丸的散布

国外在1950年就开始了关于弹丸底部排气效应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底部排气增程技术,首先是从曳光弹上发现的,装有曳光管的曳光弹相比于未装有曳光管的弹丸射程远,并且弹丸的散布和精度也有对应的提高, 在曳光管失效状态下所发射的曳光弹或者曳光管未点燃的弹丸比正常发射时的弹丸射程要近。25442
在曳光弹的启发下,NASA的Cortright和Schorroear在Lewis试验室进行了排气试验。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对于超音速弹丸,如果安装了底部排气装置,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减小在底部所产生的空气阻力。
美国弹道研究所的Scnalnad和Hebrank于1952年,利用烟火剂在40mm弹丸上进行底部喷气燃烧减阻试验。据相关报道,可消除65%的底阻。Davis等人计算了用氢气进行底部排气燃烧时近尾流的气流参数,证实了其减阻效能。此后,美国有关的研究所、大学和工厂开始从理论角度研究和风洞试验角度研究排气的减阻能力,设计了安装有底排减阻装置的不同种类的弹药,利用风洞实验和实际飞行测试, 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研究工作。论文网
真正装备部队的底部排气弹问世于20世纪七十年代,瑞典从1960年开始研究底部排气弹,并进行了多次靶场测试,最终于20世纪七十年代左右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随后,美、英、法、南非以及前苏联在不同时间内均成功了制造出了底部排气弹。英国皇家研究院的Bwoman和Clyden在1967-1969年,对弹丸在亚音速、超音速飞行时的燃气喷气开展了减阻试验研究,获得了一些重要结果。
20世纪60年代中期,瑞典首先将底排装置的工作原理理论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在75mm、105mm和122mm炮上进行了实弹射击测试,得到了一系列数据,并在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成功制造出了底排弹。从而,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底排增程和底排研究热潮,而且底排增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逐渐成为兵器远程化发展的重点。至20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各国相继研究,集底排增程和火箭增程为一体的复合增程新技术,并且现己进入工程化试验研究阶段。
俄罗斯在20世纪70年代末首先在152mm火炮上研制出来了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该弹的两种药柱在轴向并排放置结构,位于弹底的底排装置先工作,位于单头和底排装置之间的火箭发动机后工作,其射程的最值可达40km。 但是从此型号以后,未见有关资料报道其进展情况。
在1993年开始,针对新的增程技术,欧洲和美国都有相关的进展。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研制并且成功装备了155mm复合式远程子母弹。美国所装备的XM982型 155mm底排-火箭复合增程高爆弹,将火箭发动机放在弹体的圆锥部分内,火箭发动机的工作时间为0.5s,其燃气通过5个有角度的喷管排出。据称XM982复合增程弹的有效的弹药模式可能有三种可供选择的子弹药方案:
①    装载64个有自毁引信的XM80子弹;
②    装2枚SADARMS型末敏高爆弹;
③    装1枚能够摧毁地下工事的穿甲弹。
XM982 型155mm复合增程弹的最大射程数据,当榴弹炮采用39倍口径时,理论达40km;当榴弹炮为52倍口径和装药为模块装药系统时,分别为47km和50km;如果装药采用液体发射药,可达50km和60km。1998年1月,美国陆军的坦克自动化军械司令部武器研究与发展工程中心(TACOM-ARDEC)与相关企业签订了一项XM982复合增程弹的合同,时间持续近5年,并于2002-2003年进行了2年的小批量生产装备。
法国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在155mm口径火炮上对底排-火箭复合增程技术进行了实验和试射。其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的种类有二种: 一种为TLP式155mm高爆弹,它将火箭发动机放置在卵形部,而在弹丸的靠后部分加装底部排气装置;155mm PAD式高爆弹,将底排装置和火箭发动机均放在弹底部,两者的装药构成中间为空隙的圆柱形状,里层为底排药柱,外层为火箭发动机及相关装置。 底排增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http://www.751com.cn/yanjiu/lunwen_1924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