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非语言符号在舞台朗诵中影响力研究(4)

时间:2016-11-13 10:38来源:毕业论文
(四)非语言符号通过体态语表现 在开篇的时候我们就说到体态语和面部表情的重要性,这里说的身体语言指的也就是这个。在舞台上很多的台词需要身


(四)非语言符号通过体态语表现

在开篇的时候我们就说到体态语和面部表情的重要性,这里说的身体语言指的也就是这个。在舞台上很多的台词需要身体语言的配合,要让观众从眼睛里看到你的心,高兴、愤怒以及悲伤都需要用身体语言传达出来。随着作品的变化适当的变化身体的姿势好动作,可以避免呆板,和观众有了眼神的沟通和交流能够让舞台朗诵得到更好的发挥。
体语在非语言交流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通过我们的手势、表情动作向观众表情达意。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军在朗诵穆旦的诗《在寒冷的腊月》中,使用了搓手、呵手等动作向观众展现出了诗中所描述的寒冷的景象,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三、非语言符号对舞台朗诵的影响

前面说了那么多关于非语言符号和舞台朗诵的一些东西,那么在舞台朗诵中非语言符号到底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它又给舞台朗诵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凡事都有它的两面性,非语言符号的应用也不例外,接下来我们就从积极和消极两个不同角度去探讨非语言符号在舞台朗诵中的影响力。

(一)非语言符号对舞台朗诵的积极影响

非语言符号在舞台朗诵中肩负着许多“潜台词”的功能,我们完全可以从朗诵者的服装造型和舞台道具或背景音乐中猜测出他的朗诵内容。非语言符号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们很多的提示,都在不同层面上帮助朗诵者在舞台上得到更好的发挥,更好的传情达意。从它的积极作用来看的话,大体可以分为增加舞台观赏性、提高作品感染力和还原作品角色的真实性三大作用。
第一,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增加了舞台朗诵的观赏性。对于舞台朗诵来说,朗诵者是舞台的焦点,是和观众进行面对面交流的过程,满足观众视觉上对朗诵者的要求无疑就是增加了舞台朗诵的观赏性。例如在《大明宫词》中,讲述了唐朝后宫众女子的哀怨痴叹,就连母女之间的亲情都显得凉薄。其中太平公主这一人物,在出场的时候一身华服,刻意夸张的长裙摆就如同一条扭曲的蛇,很好的刻画了这样一个虽外表芳华正茂,内在却逐渐枯萎凋零的深宫女子。这样的形象把梅妃这个人物的孤寂悲凉传达的很到位,长裙拖地,华丽服饰下难以掩饰的孤独寂寞,如同枷锁一般忧闷于心。人物的服装造型不仅奠定了整个舞台朗诵的表演基调,还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年代等基本信息,增加了舞台的观赏性,是观众更容易跟随朗诵者进入到作品当中。
第二,非语言符号的运用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朗诵者在舞台上的朗诵成功与否,一方面是朗诵者自身的功底和发挥,另一方面就是观众的反应。如果只是朗诵者在台上激情澎湃自我陶醉,台下的观众面无表情没有任何反应,那这样的朗诵也是失败的。朗诵者必须把作品的情绪情感传达给观众同时调动观众的情感,使之融入到作品中产生共鸣。想要增强舞台朗诵的感染力带动气氛往往是通过音乐来实现的。
例如在《浮城迷事》这一作品中,通篇都是令人窒息的压抑情绪。朗诵者就从多首独立音乐人创造的歌曲里体现出来。包括李志的《日》沼泽乐队的《彷徨》和《入梦令》等,这些音乐的特点之一就是迷茫、颓废、空灵。这样就为营造出了凄美哀伤的情绪氛围,也能感染现场的观众进入到这样一种情绪当中。
第三,非语言符号的运用还原了作品角色的真实性。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那么我们在舞台朗诵的时候也要注意还原作品中角色的真实性。比如说在张家声朗诵《兵车行》时就很注意这一点,兵车行描绘的是杜甫那个时代士兵们艰难的日子,国家的动荡。张老师就由自己痛失亲人的个人经历为切入点,在舞台上通过唐朝士兵的服饰以及道具,悲怆的音乐和自己发自内心的感受,与作品合为一体。或挥手激进或掩面悲愤,这些都仿佛把观众带回到了那个远古的尸横遍野的青海湖边,苍凉凄婉,如泣如诉的还原了作品的原有角色,展现给观众一个活在那个年代压抑悲愤苦不堪言的士兵形象。 非语言符号在舞台朗诵中影响力研究(4):http://www.751com.cn/xinwen/lunwen_3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