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刘熙载《艺概》论苏轼文(5)

时间:2016-12-04 22:12来源:毕业论文
刘熙载在《文概》中评论苏轼时说: 坡文多微妙语。其论文曰快、曰达、曰了,正为非此不足以发微阐妙也 [1]。 刘熙载用寥寥数语,准确地概括出苏轼文


刘熙载在《文概》中评论苏轼时说:
坡文多微妙语。其论文曰“快”、曰“达”、曰“了”,正为非此不足以发微阐妙也 [1]。
刘熙载用寥寥数语,准确地概括出苏轼文章的显著特点就是“畅快自然”、“词畅意达”、“明白具体”。同时也指出了苏轼文章的“辞达”特点,既要有“快”、“达”、“了”,也要达到“求物之妙”,即苏轼文章的多微妙语。
苏轼的辞达说,不仅是一个遣词造句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艰辛的创作过程。通过三个步骤,可以达到“辞达”:首先,仔细观察分析事物,做到对事物的主要特点了然于心,达到了解事物的规律的过程,辞才能达。其次,要仔细体会揣摩,对客观事物要有自己充分的认识,“意达”才能“辞达”。当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后,作者还要感受它,体验它,悟出其中的道理,产生独特的感受,准确反映客观事物。最后,在落笔前还要反复酝酿构思,做到胸有成竹。只有做到这样的准备,写作时才能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辞畅意达。
那么,刘熙载认为苏轼如何成就“辞达”呢?刘熙载在《艺概》中说:
达想出宏域,高步超长论。文家据此能事,则遇困皆通。且不妨故设困境,以显通之妙也。大苏文有之[1]。
这里所谓“达”指见识通达,心胸豁达,能身处危难不惊慌失措,而是泰然自若,冷静处理。刘熙载认为苏轼这种风格在作品中很突出。苏轼的作品中常常触景生情,但是又能随手扫灭自己产生的情景,最后归于达观,能通过自设矛盾、困境,自我解脱,却不使自己走向覆灭[10],这样就达到了“辞达”。刘熙载认为苏轼超出常人之处在于他在观察事物之后,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通过自己的创作加工,把自己的思想通过文章表达出来。如刘熙载在《文概》中所说的那样:苏轼曾经读《庄子》,当看完后发出了自己的感叹说:“我曾经有过这样的见解,可是不能说出来。现在我看到这些,正合我的心意啊”。后人读苏轼的文章时,也会这样说的。苏轼超出常人的地方在于不仅仅能看到事物的道理,而且能用自己的话准确的表达出来。刘熙载强调了苏轼为文在于“见得到,说得出”,从而达到了“辞达”。刘熙载也认为苏轼行文最大的特点是该说的话就能说得出,不该说的就不说,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要自然而为之,内容千变万化,不拘形式。
刘熙载在《文概》中说:
东坡最善于没要紧底题说没要紧底话,未曾有底题说未曾有底话。抑所谓“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耶?[1]
这就是说创作文章时,在一定条件下该说的话就一定要讲出来,不该说的话就不要再说出来,最好能灵活自如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正是刘熙载认为苏轼为文最高的境界就是“辞达”。可以说“辞达”是苏轼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方法,刘熙载在论述苏轼文章时,也十分关注这一特点。
五、长于生,工而易
刘熙载从多文度、多角度,对苏轼文进行了评价。分析文本,相互对比是刘熙载评苏轼的一个重要方法。如刘熙载在评价苏轼文章风格时,就拿苏轼同欧阳修、王安石作了比较,他认为“欧文优游有馀,苏文昭晰无疑”[1]。“优游有馀”,“昭晰无疑”是刘氏评价韩愈文风时所用。刘熙载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散文特征,一是斩钉截铁,雷厉风行[11];一是心气和平,闲散惬意。这两种文学风格,虽然是对韩愈文的评价,但同时也可以指明苏轼文章的特点,即豪放、气势雄伟。可以说刘氏的点评正是细心品读欧阳修、苏轼的作品后而提出的,显得切中要害,点评恰当,有自己的特色。 刘熙载《艺概》论苏轼文(5):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72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