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框式结构“在N(的)V下”的句法语义考察(2)

时间:2020-08-06 11:58来源:毕业论文
(6)那年,我带着一张火车票、工作多年存下的几万块钱和一卷行李,像一只被禁锢了多年的小鸟,一路欢唱着飞到了梦中的北京。(《中国北漂艺人生

(6)那年,我带着一张火车票、工作多年存下的几万块钱和一卷行李,像一只被禁锢了多年的小鸟,一路欢唱着飞到了梦中的北京。(《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7)我背着画夹,摆脱了这两个苍蝇似的人后,开始挨家挨户找出租屋。让我失望的是,每走过一个小院,都见门上贴着一张“本院落无房出租”的告示。(《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例(6)中缺少后置词,而例(7)缺少前置词,二者可以看做是“像……似的”的变式。虽然上述两例在组合上有所不同,前置词“像”和后置词“似的”并不兼备,但不管结构是否完整,我们都认为是框式结构,因为它们都是表示比喻的修辞手法,而在修辞作用上都是使描述对象更加生动具体,突出事物特征,同时便于读者理解和加深印象。

当然,有些框式结构由于使用频率过高,几乎已经成为固定的结构,一旦缺少前置词或后置词,就会显得语义表达不完整,或是语句不顺。比如本文的研究重点“在N(的)V下”这一结构,随着使用频率的不断提高,几乎已经把它当做整体来使用,不会出现省略现象。使用时,无论这一结构在句首或是句尾,当用作状语时“在”不可省略,只有用作定语时可以省略“在”。另外,若省略了前置词“在”,相较于完整的结构,则显得话题不够突出。正如陈昌来指出的那样,介词“在”具有介引话题范围的功能,[2]所以,“在”的省略与否,对话题的强调有一定的影响;而若是省略了后置词“下”,整个句子都会显得不完整,不易理解。如:

(8)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领导下的革命军队的光荣节日。

(9)一些旧的封闭的观念在民工潮的冲击下瓦解了,这些变化难道不大吗?《1994年报刊精选》

例(8)中,“中国领导下”是“在中国领导下”的变式,这里是作“光荣节日”的定语,所以可以省略“在”。而例(9)中的“在民工潮的冲击下”在该句中用作状语,因此不可省略“在”。另外,通过例(8)、例(9)两例对比可知,“N(的)V下”只是“在N(的)V下”的一种变式,要求省略后语义基本保持不变,只是对话题的强调程度有所不同。

(三)关于框式结构“在N(的)V下”整体的研究概况

框式结构在上古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经过历代的发展完善,到了现代,汉语中的框式结构已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虽然如此,学者们却并未对此现象加以重视,也没有把它当做一种语法形式来对待。刘丹青分别从两个角度总结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受到西方语言学(比如英语语法学)的影响,学者们只注重分析前置词,忽略了后置词的研究,从而未把二者合起来当做一个整体来对待;另一方面是由于在汉语界,学者们大都认为介词是由动词,尤其是及物动词虚化而来的,而忽略了介词也有部分由名词、形容词等虚化产生的现象。例如:“和”本是形容词,《广韵》:“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后演化成介词“和”,比如“我和你说”中的“和”字。而“被”字本义是睡眠时用以取暖的覆盖物,是一个名词,后演化成介词“被”,如“杯子被我打碎了”。正是由于学者们忽略研究这类由名词、形容词演化而来的介词,从而使得框式结构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1]

虽然“在N(的)V下”这一框式结构经常出现在不同的语体中,但对于“在N(的)V下”这一整体结构的研究很有限。 框式结构“在N(的)V下”的句法语义考察(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5776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