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词义的模糊性研究+文献综述(2)

时间:2017-03-05 14:54来源:毕业论文
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词义模糊性的内涵;第二,词义模糊性产生的原因,从客观存在本身外延的不明确及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意义


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词义模糊性的内涵;第二,词义模糊性产生的原因,从客观存在本身外延的不明确及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意义的五要素、立场三角、人的思文方式具有模糊性等方面讨论;第三,汉语词义模糊性现象,分别从名词、形容词、副词、代词、量词等方面进行阐述;第四,词义模糊性的语用功能,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词义的模糊性研究,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词义的性质,认识模糊性词义,明确其在汉语中是大量存在,并将其恰当地运用到语言交际中,增强人们的语言交际能力。此外,通过对词义的模糊性研究,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汉语的语言魅力。
一、词义的模糊性内涵
关于词义模糊性的概念,历来为语言学家们所争论。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布莱克《语言与哲学》:“一个语词的模糊性,就表现在它有一个应用的预先区域,但这个区域的界限是不确定的。”[1]扎德说:“模糊性涉及的不是一个点属于集合的不确定性,而是从属于到不从属于的变化过程的渐变性。”[2]“词义的模糊性指的是词义的界限有不确定性,它来源于词所指的事物的边界不清。”[3]“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4] “词义的模糊性指的是反映在词义中的客观对象的类属边界不清晰性及其(客观对象)性态的某种弹性或伸缩性。”[5]
 根据以上对词义模糊性的定义,词是对客观世界、客观事物或反映对象的高度概括,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对象的基本特征一般是明确的,也就是说词义的中心内容是确定的。但该对象与其周围邻近的事物之间的界限或对象的运动变化状态的反映却是不明确的,也即每个词所表达的对象范围和相邻的词所表示的对象之间,存在着过渡状态,没有准确的分界线,彼此是一种亦此亦彼的关系。换句话说,词义词义外延的不明确决定了词义的模糊性。
二、词义的模糊性产生的原因
明确模糊性词义的内涵及几种词义的模糊性现象后,我们来看其产生的原因,而词义的模糊性产生的原因一直被专家和学者所争论,并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那词义的模糊性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下面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词义模糊性产生的原因。
(一)外延的不明确性及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世界上的事物形形色色,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人类的认识由于受到社会实践和现实环境的影响,不可能识别一切事物。而客观存在又是不断变化的,其本身并不存在模糊性与精确性,只是由于人与客观存在发生了交往和认识的关系,人在对其概念进行语言概括时,而产生了模糊性,但客观存在的中心概念仍是明确的,是可以被普遍的人所理解的。[2]比如,依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蝴蝶:昆虫,翅膀阔达,颜色美丽,静止时四翅竖立在背部,腹部瘦长。”[6]人们可以明确地知道蝴蝶指的是什么,可是世界上有许多形式不同的蝴蝶存在,要明确地了解每一种动物的特征是不容易的。因为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水平下,人们的认识水平不仅是有限的,而且也在是在不断发展提高的。
(二)从意义的五要素来看词义的模糊性
人类通过对大量的客观实在的高度抽象化及概念化形成概念的。而概念本身又是存在于人的逻辑思文之中,并且通过各种认知过程赋予事物一定的涵义,形成语言系统。人们又借助使用这些符号来表达处于某种状态中的客观对象。整个过程的顺序就是对象—概念—符号—使用者—语境。在这一语言形成和运用的过程中,对象—概念过程经历了高度的抽象化,人们用语言对对象进行高度概括,在此过程中信息大量丢失。概念—符号过程再次经历信息量丢失。因此,语言使用者使用高度概念化的符号只能借助语言环境才有可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思想。[8] 词义的模糊性研究+文献综述(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379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