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内部控制理论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

时间:2021-05-30 23:25来源:毕业论文
(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的产生期 丁浩(2010)提出,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内部牵制思想的基础上,产生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这是现

(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的产生期

丁浩(2010)提出,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内部牵制思想的基础上,产生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这是现代意义上内部控制产生的阶段。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专题报告,在报告中,首次将内部控制界定为:“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促进企业贯彻既定的经营方针,所设计的总体规划及所采用的与总体规划相适应的一切方法和措施。”这一概念己突破了与财务会计部门直接有关的控制的局限,使内部控制扩大到企业内部各个领域。

(3)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的发展期

何慧(2011)指出,20世纪70年代之后,在竞争加剧、跨国管理需求以及学术界努力的背景下,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准则委员会ASB 发布了以“财务报表审计对内部控制结构的考虑”为题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 号》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且明确了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其具体内容包括: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会计系统(accounting system)、控制程序(control procedures)。

(4)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内部控制的成熟期

刘惠萍(2010)指出,进入90年代以后,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会计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与实践进入了一个以强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为主导的阶段。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COSO委员会提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并于1994年进行了修改。这就是著名的“COSO报告”。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运营的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具体内容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及监督等五个要素。

(5)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阶段:内部控制的最新成果

刘翠(2010)指出,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末。这一阶段的标志性成果,是COSO委员会于 2004年9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将内部控制上升至全面风险管理的高度来认识,是这一阶段的显著变化。基于这一认识,COSO委员会提出了八要素理论,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科索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是目前国际上企业内控建设的最主要依据,对世界各国的公司治理和上市公司监管的影响很大。

3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杨育红(2004)认为,我国企业的内控标准体系建设是适应经济社会不同发展进程而逐渐形成的,内部控制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目前中国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会计控制和全面风险控制这三个发展阶段。

李涛(2010)指出,第一阶段是内部牵制阶段。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这一时期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内部牵制开始受到重视。1978年9月12日,国务院颁布《会计人员职权条例》,明确要求“企业的生产、技改、基建等计划和重要经济合同,应由总会计师会签”;1984年4月24日,财政部发布《会计人员工作规则》,要求各单位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重申了会计岗位责任制的要求。 内部控制理论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7613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