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

时间:2020-02-15 11:11来源:毕业论文
3。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在资源稀缺条件下,生产方式是影响生态环境能否持续得到保护的决定性因素。资源集约型的循环生产方式能够提高资源的利


3。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在资源稀缺条件下,生产方式是影响生态环境能否持续得到保护的决定性因素。资源集约型的循环生产方式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外生力量;传统的粗放式生产则作用完全相反,有时还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在单纯追求农产品产量上升和收入增长的目标驱动下,农村的化肥施用量正在逐年增加,化肥已经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中国化肥用量就占世界总用量的1/3强,位居世界之首。同时,中国也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农药是造成面源污染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从1990年起,中国农药生产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而且,中国使用的农药中高毒农药品种仍占相当高的比重。长期、大量和不合理使用农药,导致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受到严重污染。每年春夏之交,蔬菜生产进入病虫害高发季节,蔬菜用药次数增加,个别农户在蔬菜上使用禁用农药,违规使用限用农药,导致蔬菜农药残留检出超标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我省各地每年都有因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引发的中毒事件,有些甚至导致了群体性中毒事件,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威胁社会稳定。在盲目追求GDP的口号下,许多工艺陈旧、设备简陋、能耗高、污染重的化工、造纸等企业,存城镇中难以立足,利用农村环境管理力量薄弱和农民致富心切,纷纷下乡进村。因此,乡村企业多为电镀、印染、造纸、化工、炼焦、炼磺和制苯等重污染行业。从企业本身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污染防治设施,乡村企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无力承担污染治理费用。此外,中国乡村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哄而上,没有配套的技术经济政策引导,具有盲目性和随机性,呈现“多、小、散”的格局,布局不合理,不利于污染集中治理。目前,乡村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例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1%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
推进新农村建设应注重生态文明的对策思考
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分成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农村、农业和农民作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受害者;另一方面,农民、农业作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部分制造者。因此改善和保护农村环境要对症下药,针对产生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寻求综合对策。
1。引导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探索农村生态观念的树立,其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实现农民和农村干部从传统单纯追求农业的经济产值向追求农业生态价值观念转变,从而树立农村新的生态价值观念;实现农民知识结构的转型和农村教育方式的更新,对农民形成生态文明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民自身生态意识的强弱对整个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方式,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首要的位置,使村民生态、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并成为自觉行动,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转变;倡导生态消费模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价值观;使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科学、社会活动中深入人心,人人参与生态家园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教育,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特点,因地制宜,实施不同的教育。
2。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唯一的出路就要求我们转变和创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将生态环境概念纳入农村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中,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农村经济增长过程具有“无污染、无公害、无损于子孙后代”的三无标准,达到有利于人类、生态和自然平衡,有利于资源永续利用和有利于生产和消费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有利于”长远目标。目前中国农村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方式即小农生产方式,在技术水平、生产规模、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诸多方面都已很难达到目前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很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已经到了必须进行变革的时候。这就要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一些地方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行“生态家园”的复合经营模式,以及建立健全清洁农业体系(即无公害农业体系、绿色生态农业体系、有机农业体系)等都取得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双赢效果。 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4611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