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等[9]研究了对不同Cu/Mn物质的量比、不同焙烧温度和不同Al含量的Cu-MnOx/Al2O3制备的催化剂,研究了在不同的反应温度下CO2加氢的反应活性。结果表明,当Al2O3的物质的量分数在5%~10%。n(Cu)∶n(Mn)=1∶2,焙烧温度400℃,反应温度260℃时,催化剂的活性较高。
马[10]等用XRD、LRS、NH3-TPD、CO2-TPD和CO-FTIR等表征手段考察了不同温度焙烧的氧化锆表面性质的差别,特别是表面酸碱性的差异对Cu/ZrO2催化剂CO加氢反应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焙烧的氧化锆表面酸碱性具有较大的差异,其中以450℃焙烧的氧化锆具有较高的表面碱性和最低酸性。这些表面性质的差异对于Cu/ZrO2催化剂的CO吸附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CO的加氢反应活性。以450℃焙烧的氧化锆为载体时,Cu/ZrO2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反应活性。
赫[11]研究了Cu-CeO2材料能作为一系列重要反应(如:水煤气转化,低温氧化CO,除SOx等)的催化剂,同时Cu/CeO2-YSZ作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还具有很好的抗碳沉积作用。但是相关理论研究还比较滞后,对Cu吸附CeO2及Cu掺杂的CeO2体系特性及催化机理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为了更深入地了解Cu-CeO2体系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我们对Cu在理想纯净的CeO2表面吸附及表面掺杂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采用基于广义梯度近似的投影缀加平面波(projector augmented wave)赝势和具有三文周期性边界条件的超晶胞模型,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系统地研究了Cu在CeO2(111)表面吸附体系和Cu掺杂CeO2体系,Cu替换CeO2(111)表面一个Ce原子的体系,即Cu0.08Ce0.92O2的原子结构、电子结构和化学活性。并进一步研究了CO在Cu0.08Ce0.92O2表面的吸附与氧化。研究发现,Cu原子在理想纯净的CeO2(111)吸附时,显示Cu(+D,且由于Cu的吸附抑制了氧空位的形成;对于Cu在CeO2(111)表面掺杂的体系,结构优化后Cu原子处于由一个表层氧,两个次层氧和一个第三层氧组成的平面上,形成了局域的CuO相,且显示Cu(+Ⅱ)。Cu的掺杂大大促进了表面氧空位的形成,提高了CeO2的催化活性。CO在Cu0.08Ce0.92O2(111)表面除了存在弱的物理吸附和强的化学吸附(形成了CO3结构)外,还能直接被氧化成CO2。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CuxCe1-xO2体系的性质,及Cu/CeO2作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抗C沉积原理的解释。
1.2.2 Co基催化剂
随着石化资源的不断减少,目前世界上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增加,寻找清洁能源和高效、低排放的燃烧路线成为各国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课题。与普通燃烧相比,催化燃烧具有较高的燃烧效率与能量利用率,因此,关于天然气催化燃烧的研究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以Co-Si体系[12],以钴基负载型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和载体孔结构与F-T合成产物[13],以SiO2和γ Al2O3为载体,以硝酸钴、醋酸钴和氯化钴为前驱体的催化剂[14]等
袁等[15]的无硫化成为车用燃料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开发高性能的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文章采用CO吸附原位红外光谱法对系列还原态Co-Mo/Al203催化剂和高活性工业剂进行了表征,并将表征结果与微反加氢脱硫活性评价结果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随金属负载量的变化CO吸附的光谱特征发生变化,当M003负载量达20%、助剂Co量为4.16%时,在2179cm-1出现一个新的CA)特征吸收峰,该活性中心的出现明显有利于加氢脱硫(HYD)的反应。在相同金属负载量的情况下,与采用化学处理法制备的催化剂相比较,后者对应的2179 cm-1的特征吸收明显增强,微反评价显示该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特别HYD反应活性明显提高。
李等[16]介绍了浸渍法制备Co基催化剂的技术进展。重点评述了浸渍液的pH值、所用溶剂、载体预处理、Co前体、添加少量的贵金属Ru或Re以及稀有金属氧化物为助催化剂等对一氧化碳加氢合成烃的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认为金属与载体间适度的相互作用,有利于Co的还原和分散,能提高催化剂的活性位密度,增大反应速率和产物的选择性。并对中孔分子筛载体和薄壳型催化剂也进行了综述。 铜基CO 低温变换催化剂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2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