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高警觉人群人格对疲劳的影响研究(2)

时间:2021-01-30 16:42来源:毕业论文
1.1 高警觉人群 所谓警觉就是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者即将到来的危险有所察觉,个体所具有的敏锐感。将这些在其工作中要长时间保持高度精神集中或者长

1.1  高警觉人群

所谓警觉就是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者即将到来的危险有所察觉,个体所具有的敏锐感。将这些在其工作中要长时间保持高度精神集中或者长时间在高危高压环境中作业的人群统称为高警觉工作人群。例如:驾驶员、飞行员、医务工作者、IT从业者、警察、建筑工人等。这些人群在工作过程中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保持较高的警觉性,极易导致过度疲劳。警觉性是一种注意稳定性,若这些身处在高警觉工作下的人群因警觉度下降而出现操作不当或者疲劳现象,极有可能会对自己或者他人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

1.2  疲劳

1.2.1  疲劳的概念

疲劳既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又是一种复杂的生理现象。法国学者提出:疲劳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表现为组织与器官的兴奋性降低;Joseph等认为疲劳是一种倦怠,是精力消耗或周身精疲力竭的感觉;前苏联大百科全书将疲劳定义为人或动物因活动而产生暂时性机能降低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的综合性变化;日本工业心理学手册对疲劳作了类似的定义,认为疲劳是由于外环境的变化使机体长期处于负荷状态或是由于内环境的变化,导致劳动情绪下降以及劳动效率下降,最终出现内环境平衡失调,从而产生精神与生理上的疲劳。

现代学者从多个维度来定义疲劳,其维度包括总体疲劳、躯体疲劳、活力减退、动机下降和精神(认知)疲劳[2];我国学者张志园(2013)认为疲劳是机体受环境条件制约的一种防御机制,通过长期的脑力和体力活动从而减弱机体活动能力并降低工作学习效率,使机体意识到活动的强度及自身能承受的负荷,避免个体身心造成过度刺激和伤害,疲劳是个体的主观感受[3];波士顿从运动的角度出发认为疲劳是机体各器官过累而导致其不能维持正常的活动水平,且工作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保持在固定的状态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总得来说疲劳是个体经过长时间的工作或学习,使个体机能减弱不能继续维持正常活动的现象,疲劳具有主观性,个体能够自我意识到疲劳的存在。

1.2.2  元认知疲劳

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有关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过程的能力,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就是元认知的实质。

个人是如何意识到自己疲劳的?个人如何应对?当人们开始意识到疲劳后,决定他们的疲劳症状意什么,如何作出反应?这里存在着很多应对疲劳的方法,是休息?还是进一步作出努力?这些方法是重要的,他们可能是合理的应对,也可能是不良应对。例如:当一个学生第二天考试,前一天晚上最好应该休息,而不是过多熬夜复习。但是对一个运动员来说,最好是努力坚持,然后再休息。在职业心理学中,工作者有时需要为完成任务而战胜疲劳,但工作量太大,疲劳过度会影响身体健康,在临床心理学中,有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病人认为疲劳不好,应休息,也许这是一种消极应对,不是积极面对。

1.2.3  生理疲劳

生理疲劳是一种物理疲劳,伴随着人的身体机能而产生的。生理疲劳是指身体能量消耗过多而引起的疲劳感,是人在工作或学习劳动过程中由于能量消耗而引起的机体的生理变化,也就是指劳动者在持续劳动一段时间以后,出现疲劳感和劳动机能减退的现象。

1.2.4  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在心理学上解释为经过长时期地思考、焦虑、恐惧、担忧或者和别人激烈争吵过后,心理陷入“心力衰竭”的状态【4】。心理疲劳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过程中,由于长时间把精力集中在工作和学习当中,导致注意力集中困难、易受外界无关信息的干扰、工作学习效率下降,从而体验到的一种劳累、疲乏感【5】。心理疲劳是由于产生了厌倦心理,却又不得不继续,其外部表现并不明显,具有内隐性,属于精神上的疲劳。 高警觉人群人格对疲劳的影响研究(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6922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