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大学生就业优选因素探析(3)

时间:2020-06-23 19:42来源:毕业论文
1.1.2研究大学生就业的意义 随着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政策以及2008年的 金融 危机,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具

1.1.2研究大学生就业的意义

随着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政策以及2008年的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在理论价值上,系统的研究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并对这些因素赋予一定的权重,调查出现今大学生在就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的有哪些,对比男女生,以及城乡和农村大学生在就业时考虑的因素有哪些的不同,从而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各种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进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更有系统性的阐释,为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就业,尤其是解决地方大学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对比以往对大学生的研究,其分析多集中在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期望上,主要是集中在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分析,而忽视了劳动力的经济决策,,在中国固有的国情下,大学生要考虑户籍、国企与私企、东部与中西部的等多领域的因素,所以更准确地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预期是多元化的[ ]。在实际意义中,通过研究不同性别,不同户籍大学生在就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有哪些,进而为学校知道学生就业提供策略,为企业更好的吸引人才,降低其招聘成本提供依据。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综述

1.2.2国内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在镇江市内的两所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对着两所大学发放一百份问卷,以用来作为材料的收集。主要采用的是描述统计方法,通过研究研究大学生因为男女性别的不同,以及户籍类别的不同,从而在就业优选因素的选择上层现出不同 ,并对所得的数据加以整理、归类、简化或绘制成图表,以此描述和归纳研究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优选因素有哪些,进而为企业如何低成本的吸引人才,学校如何培养人才,大学生自身如何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提供依据和建议。

2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1 大学生就业的历史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更是重要的政治问题。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发展中最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世界各国宝贵的人力资本。对于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讲,人才及其稀缺,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他们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宏伟理想的实现,也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纵观中国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主要经历三个时期: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政策。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中期,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从招生到就业,无不打上了“计划”经济的历史烙印。学校按照指令计划招生,学生按照计划分配。用人单位就像一个“大箩筐”,有什么学生就装什么学生,不管你的兴趣爱好、所学专业的不同。我们把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称作“统包统分”模式。这种就业模式就是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实行由国家负责,按照计划统一分配的制度。其特点是由国家来分配工作,负责到底;应该说高等学校毕业生由国家负责计划分配,是伴随着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产生的,这种分配制度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证了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地区间人才供给的不平衡,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人才流向,有利于社会稳定。二、自1985年中央颁布《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我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的重要标志,其明确指出,对于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学生,其“毕业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源`自,751.文;论"文'网[www.751com.cn这项决策为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对传统的“统招统分”制度逐步改革,形成以“供需见面”为主要形式,以“双向选择”为指导目标的就业政策。“双向选择”就业政策顺应了教育体制改革对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新要求,适用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全过程。“双向选择”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实施,对广大高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而言实际上是一种“双赢”[ ]。它实充分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扩大了用人单位选才的自主权,有利于用人单位择优选才;也扩大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增强了学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扩大了高等学校毕业生择业的自主权,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成才;转变了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其打破了过去在单一计划分配体制下,大学毕业生那种“包上大学,包当干部”的思想,使在校大学生有了危机感,学生感到没有真才实学就会找不到工作单位,这从根本上为端正高等学校的校风和学风起到了推动作用。三、以“双向选择”为主要特征的就业制度只是过渡性的就业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建立以“自主择业”为主要特征的就业制度已经势在必行。1993年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自主择业”就业模式的政策依据,它明确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政治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采取综合配套分步推进的方针,以《纲要》为政策依据而确定的就业政策改革目标是: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在这种就业体制下,大部分毕业生将按照个人能力、条件到市场参与竞争,而不再依靠行政手段由国家保护就业;用人单位也只能用工作条件及优惠福利待遇吸引毕业生,不能等待国家用行政命令给予保证;而高等学校只是作为就业工作的中介,主要为毕业生“自主择业”提供服务。 大学生就业优选因素探析(3):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5523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