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与学龄前儿童的沟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2)

时间:2017-02-21 12:47来源:毕业论文
要解决学龄前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沟通问题,就必须找出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们了解到儿童的情感是很脆弱的,他们的逻辑思文能力发展暂不全面,有时


要解决学龄前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沟通问题,就必须找出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们了解到儿童的情感是很脆弱的,他们的逻辑思文能力发展暂不全面,有时候成人对他们讲的话他们未必能理解,那么造成的结果可能就不是成人想看到的。这样一来,成人也会因为情绪激动等问题而对儿童说出伤害其自尊心的话,对于儿童的辩解也置若罔闻,更不会去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和要求。儿童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不仅情感受到伤害,心理也会造成阴影。可见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方式是势在必行的。
有些学龄前儿童因为家庭结构的不完善(分裂家庭)或者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受到排挤而感到痛苦。从而在行为和心理上出现问题和障碍。当我们询问他们发生过失的原因时,他们可能因为害怕被责罚而不回答。因此我们在介入的时候应该充分的了解他的生活环境和状况。以免在访谈中触到儿童内心深处的痛楚而影响了访谈的效果,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通常教师和家长对于这样的孩子会采取放任、放弃的态度,而不会花更多的耐心去开导他们。长久下去,这些儿童的问题会更严重,对以后的成长都会造成无法磨灭的阴影。再到那时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的时候就显得尤为困难,因为他们自卑、缺乏信心,从而不善于人际交往。所以我们对待学龄前儿童时应该尊重他们的需求,以平等的地位、接纳的态度来与他们沟通。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很多问题的形成。
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学龄前儿童与成人的沟通现状;家庭亲子沟通、幼儿园师生之间的沟通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两者与学龄前儿童之间无效的沟通会带来的不良结果的表现;分析良好的沟通对学龄前儿童已形成的负面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矫正的必要性和意义;针对学龄前儿童和两者沟通不当造成的问题进行对家长、教师、儿童分别的介入和个案访谈,了解他们各自的想法和需求;社会工作方式在解决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提出沟通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正文主体
(一)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1、 理论框架
(1)关于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认为,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们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学龄前儿童恢复成“正常人”。
在一个班级里,总会有那么一两个特殊的孩子,他们的行为有别于其他同龄人,班里的其他孩子不喜欢与他玩耍,老师也疲于管教。久而久之,这种“特立独行”就很可能慢慢恶化成为明显的行为偏差,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和学习都是不利的。
在面对这样的儿童时,我们首先要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环境,获得了这些信息之后我们才有可能通过与之交流走入他们的内心,从而研究出解决方案,帮助他们纠正行为上的偏差。
(2) 关于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行为和人格基本上是由外在环境塑造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时个体对当前环境所做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做的不适当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儿童的发展是由他们所生活的具体的外部环境决定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
家庭和幼儿园都是在学龄前儿童成长中很重要的两个环境。在家庭中,儿童学会处理基本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一些普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这些学习一般都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渗入到儿童的个人人格体系中去。(陆士桢、王玥,2010)同时,家长的文化程度、日常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也都会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也就是说,事实上在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前,父母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已经对孩子形成了很大的影响。现如今父母传授的人际交往准则往往围绕了“不要让自己吃亏”,“和聪明的小朋友一起玩”等情况。这显然是有问题的,这样的儿童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很有可能遭到其他小朋友的排斥。另外,如果家长存在一些行为问题,那么正如上文所说的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出现一些行为上的偏差。 与学龄前儿童的沟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2):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315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