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浅论太康道情戏的表演特征(2)

时间:2017-01-11 11:11来源:毕业论文
(二)一段繁荣史 据史料记载道情戏是从皖西北以及豫东南一带流传至太康的,起初是由民间艺人将道情与民间小调莺歌柳相结合,并加以简单的伴奏乐


(二)一段繁荣史
    据史料记载道情戏是从皖西北以及豫东南一带流传至太康的,起初是由民间艺人将道情与民间小调莺歌柳相结合,并加以简单的伴奏乐器进行说唱,使原来道情的内容、形式得到较大的改进,并且形成了一种新的曲调,这也为后来的太康道情定下了基本的曲调。早期的道情戏形式简单,多为地摊形式演唱,动作较少,不化妆,且无明显的行当划分,内容大多都是一些反映家长里短的生活小戏,偶尔唱些大戏,即便如此,道情戏仍然不具备一些走上舞台的必要条件。
直到1905年,太康县道情艺人张广志首次将道情戏搬上高台。张广志早年在外地游走,学唱道情,1905年他返归故里,同新蔡人沈长法,项城人李元志等几位道情艺人于本村首创小型道情窝班,招收学徒,教习道情戏文曲目。之后他又请来当地道情名角为主演,招纳民间流散道情艺人,成立了太康县第一个道情戏班,在附近农村开始扮人物,分角色,简单化妆正式演出。当时演出的剧目很受人们所喜爱,因其内容多是表现农村当时生活状况,婚姻矛盾,邻里关系等现实生活问题。与此同时,他还在演出中学习河南坠子的伴奏方式,增添了莺歌柳的坠子弦,并且借鉴了其他戏曲艺术的演唱形式和声腔特点,使道情发生了“质”的飞跃,真正从曲艺形式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新的剧种——道情戏。
但是张广志创办的道情班发展并不顺利,刚开办不久,常和来自新蔡的道情艺人组成的经济实力和规模都比自己强的富楼道情班唱对台戏,因唱不过对方,仅仅坚持一年多的时间就自动解散了。即使这样,太康道情戏这颗种子并未随着张广志开办的道情班的解散而消失,薪尽火传,反而愈加旺盛了。当地艺人纷纷效仿张广志的做法成立道情科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仅太康县本土的道情戏班就有十余个,一些知名艺人也随着戏班的繁盛而涌现出来。
由这众多的道情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新兴的剧种——戏曲道情,在以太康县为中心的豫东一带发展之快之普遍,短短的一二十年的时间里空前的繁荣起来了。戏曲道情演唱的曲目大都是一些家庭戏,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容易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因此它赢得了人们由衷的喜爱,在太康农村流传着“哪怕少锄几亩地, 也要去瞧道情戏”的说法。由此可见人们对道情戏深深的喜爱之情,正是由于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和发自的内心的热爱,才促使了戏曲道情的迅猛成长与兴旺。
可惜好景不长,1942年,太康成了黄泛区,洪水肆虐,房屋坍塌,百姓都纷纷离家避难,许多道情班纷纷解散,道情戏几近消失。后来部分道情流散艺人们相互联络,组建了一个戏班,这一戏班在当时太康是唯一的一个,但是由于人员匮乏,资金紧缺,这唯一的戏班难成气候,而后也悄然解散了。
(三)太康道情戏的重生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戏曲事业的发展,1956年10月,龚长法、李成林、李济广、田广同等道情艺人被邀请到商丘参加河南省戏曲观摩汇演。他们带来的的道情戏《打万监生》受到了在场观众的很高评价,至此太康道情戏才又得到重视,省文化局建议太康县成立专业的道情剧团。
1957年1月,遵照上级的指示太康县组织建立了专业的太康道情剧团,可以说剧团是建立在以太康为中心周围众多道情戏班的基础上的,这是太康道情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剧团虽于1957年建立,但是实际上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历史,剧目达200部,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品唱段。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太康道情戏没有剧本流传下来,而是由老艺人的言传身教的方式相传,其中有许多剧目因老艺人的谢世而失传,无不令人惋惜。建团伊始,剧团对《王金豆借粮》等一些道情戏的代表剧目进行重点整理,在历经三个月的不懈努力后,剧团成功的举办了首场演出,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之后又连演数场,场场座无虚席,名声远扬,太康道情戏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外地的剧场纷纷邀请太康道情剧团前去演出,之后剧团又排练了《陈三两爬堂》、《劝邻》、《撕蛤蟆》、《换亲记》等传统道情戏进行巡演,每到一处无不轰动城乡。1959年8月剧团赴往开封相国寺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胡耀邦、贺龙的亲切接见,并观看了剧团演出。9月剧团一行来到安徽省界首市进行为期十多天的演出,方圆数十里的群众结队前来观看,场场爆满,甚至有一些挤不进剧场的群众们要求在会场外面安放一个大喇叭,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浅论太康道情戏的表演特征(2):http://www.751com.cn/yinyue/lunwen_218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