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试论20世纪50年代前后我国民族唱法的变化(3)

时间:2017-01-04 18:47来源:毕业论文
(二)新民族唱法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进入到了50年代的后期,民族声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唱法特点主要表现为:是以假声为主,唱高


(二)新民族唱法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进入到了50年代的后期,民族声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唱法特点主要表现为:是以假声为主,唱高音较容易,唱低音较困难,这种声音声带缺少张力,往往适合演唱柔和的作品,强劲有力的作品不适合。这种演唱技巧难度较大,而且对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为“新民族唱法”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民族声乐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迅速发展。随着彭丽媛等大批歌唱家的不断崛起,“金铁霖教授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得到不断的完善成熟,标志着“新民族唱法”的形成。彭丽媛十分重视民族声乐的传统性,在保持其韵的同时,又大胆融合了美声的发声方法,使民族唱法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成为我国歌坛新一代民族歌手的楷模。
新民族唱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特征就是听起来特别的清脆嘹亮,声音圆润明亮,以为主,个性强,手法变换多样;音色甜、脆、直、润、水;口咽腔的着力点比较靠前,口腔喷弹力较大;以口腔共鸣为主也掺入头腔共鸣;气息运用灵活;以真声为主,加上清晰的吐字方法和饱满的气息,使得歌曲在演唱的时候听起来十分动听悦耳。它包括我国各地区各种不同的戏曲、曲艺、民歌的传统唱法。在演唱过程中,吐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与音乐的关系紧密相连。语言要押韵整齐,而发声、共鸣这些就得根据演唱语言发音的规律来进行处理。
新民族唱法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些风格,其形成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改革开放后,民族声乐艺术迎来了它的春天。这一时期的演唱方法主要表现为:真假声结合的演唱,这种方法中低音以真声为主,且掺少部分假声,明显反映出“中西”结合这一特点:声音圆润且流畅,高音通达并带有泛音,因而更富于表现力。美声唱法中的泛音被大量运用到民族唱法上,使得当时的很多歌曲的更趋于美声,如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父老乡亲》等。可以说成熟期的民族唱法,代表着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展方向。
关于新民族的演唱方法,虽然有很多不同的观念,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是以传统歌唱艺术为基础, 融合美声唱法的教学方法、发声方法和先进的理论,并总结出我国民族唱法中属于自己的演唱特色,使歌唱的各个方面得到提高。二是以美声唱法为基础,结合处理好中国演唱自己的咬字特点,使其具有民族独特的语言韵并让其符合当代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观念, 形成单独的歌唱艺术学派。不论两种观点有什么不同,但其都同时强调了一个观点,就是中西方的相互融合互补。
三、20世纪50年代前后民族唱法的变化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民族唱法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创新,现已取得非常显著的成就,不论是演唱方法还是专业理论在世界音乐文化领域中,都取得了一定地位。可以说,我国民族唱法已经进入另一个发展阶段。这对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学派来说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来,新的民族声乐学派发展了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民族声乐逐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辉煌时期,随着大批的现代作曲家写出很多新时代的音乐作品,相继也出现了一批新一代的歌唱家,如彭丽媛、宋祖英、阎文文、吴碧霞、王宏伟等。而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许多专业艺术院校的成立,吸收了众多的专业民族音乐人,同时现代传媒的高速发展,电视、网络各种媒体的广泛传播,给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让我国民族声乐获得更为难得的发展机会。 试论20世纪50年代前后我国民族唱法的变化(3):http://www.751com.cn/yinyue/lunwen_179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