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土地意象与民族精神风貌端木蕻良的小说世界(2)

时间:2020-12-09 11:02来源:毕业论文
端木蕻良不仅是深刻关注乡土的大地之子,也是东北作家群著名的多产作家,在现代文坛上有着重要的 文学 史地位。土地传给他一种生命的固执,是他对

端木蕻良不仅是深刻关注乡土的大地之子,也是东北作家群著名的多产作家,在现代文坛上有着重要的文学史地位。土地传给他一种生命的固执,是他对土地最直接感受的表达,土地是他的创作动力,此刻他与土地相互无法割舍,形成了“土地情结”。在抒写黑土地上的人民的苦难的同时,用带有浪漫色彩的诗意的笔触加以渲染,从热赋予了他小说创作的丰富的审美意蕴。

二 精神灵魂——土地意象

 土地是端木蕻良创作小说的精神灵魂。这位东北作家群代表的乡土作家,对土地的极度崇拜与眷恋达到了宗教般的程度,他倾注自己全部的创作热情和心思在东北黑土地上,一旦某天离开了它,就感觉双脚失去了力气,不久也即将失去生命[2]。对土地特有的情结也是与他的人生的体验离不开的。端木蕻良出生在辽宁大草原上,他父系的祖先是关东拓荒者,到曾祖父曹泰时已是科尔沁草原上最大的地主。随着民族矛盾的激化,地主封建腐朽意识越来越深刻,他亲眼目睹了一个大家族如此迅速的衰亡史。他在发表的《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等作品中,对土地赋予的一种沉重的使命感和归宿感,这些情感也一直维系着与土地剪不断的联系。

端木蕻良对土地的无限崇拜以及深深向往之情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土地情结”。这位吟唱土地的诗人,把自己的全部热情倾注在土地的眷恋中,土地此时已经不是自然物质,而是养育千千万万的农民儿女,赋予他们坚强意志的给予者。作品中土地系列意象的展现则体现为作者的“土地情结”, 但他的“土地情结”并不仅仅表现为对东北大地的感性认知,更表现为深刻的理性认识,凝聚着作家对祖国和对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追求自由幸福最真挚的祝福。正因为作者内心对土地的歌颂和热爱,才使得“土地情结”蕴藏着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刻而引人思考。“土地”是我们的母亲,作者在呼唤人们同心协力的保护和捍卫它。

令人意外的是,评论家们对端木蕻良小说中的“土地”这个生命意象意见不同,但其中也不乏好评,认为“大地”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依托的物质世界,而且在端木蕻良小说中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意象。

   作者从小求学离家,以沉郁的叙述笔调,体现着对土地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在许多作品中展现了一种以土地为湖的端木式的忧郁。这与他幼年时期的经历息息相关。端木自幼就目睹了拥有大量土地权却又生活奢靡的父亲一族的境遇,和对失去土地并且贫苦悲惨的母亲一族的伤害,这种双重的打击造成了端木蕻良内心巨大的痛苦。一方面,他憎恨自己出身的地主家庭,另一方面,他又同情失去土地的贫苦大众,认为他们才是土地真正的主人。这种爱憎交织的情感令端木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因而极端的忧郁感和孤独感更加明显。在《紫鹭湖的忧郁》中,尽管描写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事,同样以简单的人物勾勒和对话描写,叙述着土地的意象变为天空中飘浮的白云,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从中寄予着小主人公想要回家的浓厚乡愁文献综述,]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体现出浓浓的忧郁,也被叫做以土地为湖的端木式的忧郁。在其他的作品中,例如《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乡愁》却叙说着流亡者们失去土地的痛苦无奈。这正是端木蕻良对土地另一种忧郁之情的最好诠释。

在广阔美丽的科尔沁大草原背景下,他对大草原倾注着浓浓的深情,草原独特的自然风貌以及丰富的人文习俗陶冶了他的情操,同时也为作品提供了无限的创作之源。作为草原儿女,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有意把主人公置于草原这个独特的环境下,刻画着草原下人物的性格、心理,使作品有了深深的地域文化的烙印,也使宏伟的东北风俗历史长卷在我们眼前展现。而作者所体现的草原地域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上。端木蕻良通过一系列的土地以及与土地相关的意象,展现了对故乡土地的深深眷恋之情,并形成了无法割舍的纽带。而这种“土地情结”的形成,挖掘其根本原因则是“地母形象”的出现,它体现的是一种人类与大地母亲之间的血浓于水、不可分割的亲情关系。可以说,端木蕻良的草原地域文化是一条了解东北关东文化的捷径,例如,在《科尔沁旗的草原》中,作者通过对广阔宏伟的生活画面的概括,展现了以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的两百年间的关东大草原的历史风貌。在阴阳风水、大神捉弟子、求雨等东北特殊的地域风情习俗照映下,一部描写社会变迁的家族史在我们脑海里一直浮现。让我们体悟到朴实善良的人物性格和粗野豪放的民族精神世界。 土地意象与民族精神风貌端木蕻良的小说世界(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6613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