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明清淮安段运河漕运及河道管理述略(4)

时间:2020-09-03 19:59来源:毕业论文
明清时期,对大运河进行疏浚与系统的管理,建立一套完整而固定的漕运管理制度,淮安处于大运河中段,成为南北货物运输的中枢。此外,内河运输制度

明清时期,对大运河进行疏浚与系统的管理,建立一套完整而固定的漕运管理制度,淮安处于大运河中段,成为南北货物运输的中枢。此外,内河运输制度确立后,需要大量的漕船及对漕船进行修理维护,有载“缘永乐初江南粮饷民送于淮,官军运船俱于淮安常盈仓转输,此厂之所由建也。况长淮分天下之中,北达河泗,南通大江,西接汝蔡,东近沧溟,乃江淮之要津,漕船之喉吻。船厂之建,非但便于转输,实乃我国家一统之訏谟,万世之长计也。”[11]卷一建置P32于是,当时总督漕运的总兵官陈瑄遂沿清江浦河“查闲旷之地建盖厂房,令各卫所官旗鳞次而居,以为造船厂。”[11]卷一建置P33其“造船场地沿清江浦河南岸排开,从淮安板闸到韩城,连绵20余里。”[12]P19 清江督造船厂后来发展到拥有京卫、卫河、中都、直隶四个大厂,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内河漕船厂,淮安也因之成为当时全国的漕船制造中心。

从春秋末年邗沟的开凿到隋代大运河的开通,及至元代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再到明清时期对大运河的疏通,淮安一直处于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之地,其交通优势也随着历次的水运工程的建设不断加强。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使得江南地区越来越成为财赋重地。至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完成,江南成为国家贡赋的支柱,漕运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地处南北水路交通要津的淮安在漕运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明清时期淮安段运河的利用与维护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一)、明清时期淮安段运河概况

元代在中原的统治时间虽然不长,但在这不长的时间里,它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和通惠河,使得从杭州到大都的京杭大运河开始实现全线的贯通。由于会通河等是属于新开的河道,水量常常不足,且岸窄水浅,载重漕船在这搁浅,难以通过。另一方面,大都离海比较近,海运就成为当时朝廷的最佳选择,因此,终元一代内河的漕运量一直较小。明清却因此而受益,可以说,元代花费巨大的时间与精力开凿的运河,实际上更多的是起到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作用。

    至明朝时,运河运输才再次得到重视。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漕粮运送的路程比较短,且取粮也便捷,对运河的依赖程度不高,因此运河并没有引起统治者足够的重视,也就没有对其进行疏通。明初仍然采取的是海运,且多为军事所需。永乐帝朱棣即位后,迁都北京,北京远离江南贡赋之地较远,运河的价值开始为统治者所重视。公元1415年,明政府重新疏浚了会通河,罢海运,转河运,确立了内河运输漕粮的制度,此后直至清末,中间也偶尔也加入了海运,但基本上是在河运淤塞不通的情况下才迫不得已采取的,海运成为了河运的替补品。明代始终是以“河为正运,海为备运。”[13]卷56 食货四因此,明清两代是漕运发展的鼎盛时期,也自然是漕运制度的完善期,清承明制,其在明代的漕运制度的基础上又不断加以完善。

明代的漕运制度是在三次漕运变化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明史·食货志》云:“自成祖迁燕,道里辽远,法凡三变,初支运,次支运、兑运相参,至支运悉改为长运而制定。”[13] 卷七十七 食货志经过这三次改革,漕运内河运输制度于明代正式确立起来。

自明中叶黄河全流夺淮后,由于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导致河床不断淤高。黄河暴涨之时,河堤经常性的溃决。黄淮决溢给两岸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还导致许多淮、泗两岸的城镇被淹没。明清两朝尤其加大了对黄、淮的治理,以保证漕运的畅通。明万历年间的潘季驯以“束水攻沙”、“蓄清刷黄”之策在清口以上以堤坝固定河床,使河床断面相对缩窄,利用加大的水流速度冲刷淤积的泥沙。清代水利专家靳辅在继承潘季驯的“蓄清刷黄”之策的基础之上又加以发展,即对清口以下河道加以疏浚,同时改变运口,迂曲河身,以防黄水倒灌。从明至清中叶,虽然黄淮经常决溢,但大多能及时较快的修复,保证了漕运河道的畅通,因此运河沿线的一些重要城镇的经济有时虽受影响,但大都能较快的恢复。 明清淮安段运河漕运及河道管理述略(4):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5991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