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浅论昆山民间故事(2)

时间:2020-08-06 11:52来源:毕业论文
狭义的民间故事,除机智人物故事外,很少是真有其人、实有其事或实有其地的。作品中的人、事、地大都属泛称或泛指。因为不受真人实事的局限,故作

狭义的民间故事,除机智人物故事外,很少是真有其人、实有其事或实有其地的。作品中的人、事、地大都属泛称或泛指。因为不受真人实事的局限,故作品的思想锋芒,比诸受真人实事局限的民间传说来,就显得更尖锐、更富普遍意义,因而流传更广。但在昆山流传的民问故事中,也不乏土生土长的故事,如幻想故事中《乌郎子的故事》、《赤脚黄泥郎》、《海石响》、《石龙镇妖》、《年初一嫁囡》、《张扒虾》,鬼狐精怪故事中的《买糕女》、《老狐搬家》、《溧水老鼠精》、《老鹤嘴胡家》,动物故事中的《鲥鱼跃焦山》、《鲭皱鱼为啥眼睛红》、《海蜇头里的听事虾》、《蚕宝宝吊孝》,生活故事中的《阿天宝抗租》、《戴虻牛》、《打莫承管》、《反大尺》、《船工的故事》、《四鼎甲的故事》、《东海孝妇》、《女婿还麦》等。其故事的内容所涉及的人、事、地、物总在某一方面与当地的风土人情、起居物产有着割不开的渊源关系,因而能使作品散发出一股较浓的乡土气。当然,在昆山各地流传的民间故事中,也有不少是在全国广泛流传的,如《宝瓮》、《十兄弟》、《听鸟语的公治长》、《老臊狐与花花小蛇郎》、《火龙袍》、《王二当长工》、《五湖四海皆朋友》、《量心与良心》等等,但民间文学作品也有个入乡随俗的过程,客籍作品传入主地,客随主便,其细节、语言、风格便会随着当地的风土人情、语言不同而变化[2](p134)。这些变化也同样能给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增添一定的地方色彩。

在民间故事里,地方色彩最浓的,还应是机智人物故事。如《吉高的故事》、《曹瘦脸儿的故事》、《沈拱山的故事》、《苗二赖子的故事》、《汤展文的故事》等,作品中的主人公不但真有其人,有的甚至还能在当地县志上得到查证。这些人物,虽不如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有举国皆知的显赫功绩和深远的影响;但他们是替当地劳苦大众扬眉吐气、解厄消灾的英雄,凭着他们的机敏、胆识和智慧,斗地主、斗恶霸、斗官府,最终使骑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们只得低头认输。这类故事,说的是当地人,讲的是当地事,大都与当地百姓有切身的利害关系,因而其乡土更浓,更为当地人所津津乐道。这类机智人物,差不多遍及昆山全省各地;这类机智人物故事,有的一位主人公就能派出几十则,甚至上百则。诚然,其中也有一些属于穿凿雷同或格调不高的故事。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昆山民间故事的搜集与传播

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是要把流传口头的优秀民间故事转化成书面形式保存下来,以便于在再传播的过程中,发挥它既有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因此,在采录、梳理到整理民间故事时,力求保持故事讲述者讲述的原貌,不去改动原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语言和风格,无疑是一种较可靠的保障。    

建国以后,昆山是从五十年代末开始有组织的发掘和搜集民间文学的。当时从事民间文学工作的人还很少,对民间文学作品的多功能作用还缺乏认识,但对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应该有别于书面文学的认识都是共同的[8](p79)。为了尽可能保持民间文学的艺术特点,在组织、发动民间文学工作者进行搜集的过程中,便十分强调要坚持“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原则。那时,录音机还未普及,大都采用笔录的办法来记录。为了力求忠实,不少搜集者采用“速记”的方式;一般在采录时,都有两人或三人同时笔录,然后再把各人的笔录加以核对,相互补充,使笔录的原始记录稿,基本上能达到70-80%的正确程度。在整理时,则要求整理者不加油添醋,可改可不改的尽量不改。有条件的,要把整理稿念给原故事的讲述者听,听取讲述者的反映。由于记录比较忠实,整理时比较慎重、严肃,昆山从五十年代末以后搜集、整理、发表的民问故事,可以说绝大多数作品基本上保持了故事讲述者讲述的原貌。 浅论昆山民间故事(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5776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