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唐代行旅赋研究+文献综述(4)

时间:2017-03-16 13:03来源:毕业论文
《东还赋》文章求奇尚怪,着力铺张、铺排。行文在叙述他生平行旅经历时对当地的一段民俗给予了形象地描绘,把南部沿海土著居民的习俗风情描写得细


《东还赋》文章求奇尚怪,着力铺张、铺排。行文在叙述他生平行旅经历时对当地的一段民俗给予了形象地描绘,把南部沿海土著居民的习俗风情描写得细致生动,是一幅难得的风俗画面,作者把这作为自己的人生奇遇看待,因此作此赋时把无以言表的好奇感渗透其中,如此细致地描写民俗的创作手法,在此前的行旅赋创作上尚不多见。
《东还赋》一文是皇甫湜在科举考试落榜后出走岭南时所作的一篇思乡之作,此赋以“归去来兮,将息我以倦游。”开篇,以“盍归来兮,无自苦恨。”作结,立意显然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文章伊始描写了作者 “来默默兮无定,往区区兮曷求。朝吾既去夫帝乡,越嵩华而并河。经淮水兮凌大江,抵扬州之寄家。”辗转不定的行迹。中间部分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岭南艰苦的自然条件和恶劣的人文环境,作者羁旅漂泊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之中,此时对家乡的思念愈加强烈,难耐的生活困境让作者开始重新思考人生“朝避天火,夕逃海风。如何君子,栖迟斯邦。”“安读书之下帏兮,乐儒行之环堵。苟吾道之无爽,又何陋于斯土。”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满腹的不甘心和怨愤。结尾部分以“公孙游兮莲勺,尼父聘兮蔡陈。”尊贵如帝王、圣贤的汉宣帝和仲尼都有暂时的屈厄来自我慰藉,又找到了自我开脱的理由“思九州之博大,胡自陷于斯民。盍归来兮,无自苦恨。”得出天下之大何必陷于此地,快归去吧,别自苦如此,最终选择了离开,使作者身心都得以解脱。
中唐白居易的《伤远行赋》一文作于元十五年(799),作为古文运动的先驱者,其辞赋创作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无论在题材上还是艺术形式上都有了新的拓展。此赋便是记述在贞元十四年作者从浮梁回洛阳探母一事,文中描写长途跋涉的艰难情景和时难年荒、骨肉分离、思念慈母的真挚感情。
《伤远行赋》是一篇古体赋,此赋与他的诗作风格一致,写得朴素单纯,写景思亲,情感真切自然。
《伤远行赋》是一篇描写作者怀着归家探母的急切心情,踏上充满艰难险阻的漫漫归途的赋作。此赋一开始就交代了作者自浮梁出发归洛阳探母一事,接着用大量笔墨描写充满艰难险阻的漫漫归途,如“山险歧兮路屈曲,甚孟门与太行。枫林郁其百寻,涵瘴烟之苍苍。其中阒其无人,唯鹧鸪之飞翔。水有含沙之毒虫,山有当路之虎狼。况乎云雷作而风雨晦,忽奄霭兮不见日阳。涉泥泞兮仆夫重坠,陟崔嵬兮征马元黄。步一步兮不可进,独中路兮彷徨”。在作者看来即使归途艰险无比也阻挡不住自己归家探母的脚步,充分体现了作者急切的归心和真挚的思母之情。在行文的中间部分,作者插入了一段换位思考的叙述,站在母亲的位置描述母亲对自己的思念,写到“况太夫人抱疾而在堂,自我行役,谅夙夜而忧伤。惟母念子之心,心可测而可量。虽割慈而不言,终蕴结於中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母亲的体贴和理解,表现出母子连心、深深思念母亲的赤子之心。行文最后写到“独展转而不寐,候东方之晨光。虽则驱征车而遵归路,犹自流乡泪之浪浪”。虽然归途越来越近,但作者的归心变得更加急切,不禁流下激动的泪水,全文通过描写作者归家探母的不易衬托出作者思念母亲的感情之深,令人感动 唐代行旅赋研究+文献综述(4):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413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