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中原典故所映射的民族精神解析(2)

时间:2019-04-04 21:55来源:毕业论文
典故,顾名思义,就是典例故实。汉代第一次出现了关于典故的最早记载,《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


    典故,顾名思义,就是典例故实。汉代第一次出现了关于典故的最早记载,《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新拜,事过典故。”[1]典故,是语言的精华,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及使用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种的一大特色,不仅丰富了汉语语料,更是大大提升了汉语的表现力。成语典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言近旨远,涉及到古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古代诗文、寓言逸事、传奇故事、民俗掌故,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语等。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认为,典故是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和积淀。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典故才可算是中原典故呢?换句话说就是如何确定划分中原典故的标准。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关键在于要看该典故是不是与中原地区有关,而狭义上的中原地区就是今天的河南地区,所以笔者今天这篇文章就是希望从狭义的概念上来解读中原典故,也就是河南典故,以确定所研究的中原典故的“血统纯正性”。笔者个人认为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完全在河南地区发生的,通俗点讲,也可以说是河南的人在河南地区发生的事件,即与其他非中原地区完全无关的。如“杞人忧天”、“精忠报国”、“洛阳纸贵”等;第二,传承着中原精神文化气质的河南人去别的非中原地区进行政治、商业、游学、社交等活动时所发生的事。如“哀莫大于心死”、“玉马朝周”、“叩马而谏”等;第三,外地人来到河南地区长期居住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交故事、传说、逸闻等,因为文化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已将这些人、这些故事渗透入了中原地区的精神文化气质。如“周游列国”、“定鼎中原”、“管鲍分金”、“鹤立鸡群”等。
    总之我们认为,划分中原典故的基本原则,应看该典故的内涵与河南历史(包括军事、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历史)人物、地域及精神文化气质方面的密切程度。至于对这种程度的理解,还需要依据每条典故的出处、含义、用法及影响意义等多方面去把握、去研究。
   (二) 研究现状
    当前,对于河南典故的界定及收入标准的理解和认识难以做到统一,因为河南学术界对于中原典故的关注及研究还相当欠缺。相对于河北邯郸成语典故资源的开发研究现状,河南典故的研究就显得格外苍白无力了。单从重视程度上来讲,河北邯郸市已经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探讨其典故资源,这一举措有力地为邯郸典故的开发研究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而河南学术界却对此关注甚少。笔者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查阅相关资料时,搜索到的研究典故的文章,十之八九是关于河北邯郸典故研究相关的,而有关河南典故的研究实在屈指可数。百度搜索“邯郸典故”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邯郸有哪些典故”、“邯郸成语典故苑”、“邯郸成语典故大合集”等等,已被整理分类的非常好,而同样地输入“河南典故”进行搜索时,发现大都是分类比较杂乱的,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概括性,这也和学者对此关注研究的少有很大关系。 中原典故所映射的民族精神解析(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3169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