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论汉乐府中的“家”意象(2)

时间:2018-12-16 10:04来源:毕业论文
2、官吏压榨下的贫困之家 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物质条件也是不可缺少的,或许不用大富大贵,但是如果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满足,那么生活的现实便会


2、官吏压榨下的贫困之家
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物质条件也是不可缺少的,或许不用大富大贵,但是如果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满足,那么生活的现实便会给这个家庭带来无尽的折磨。汉乐府笔触下的“家”很少有富贵之家,大都是饱受生计折磨的贫困之家。小农经济时期,寻常百姓的收入就是来源于农作,本来就已很少,再加上官吏剥削和掠夺,家庭的经济来源便少之又少,那么贫困便成为这个家庭要承受的现实。《东门行》中“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这是很简单的细节描写,但却具有巨大的冲击力,无衣无米,家徒四壁,这也是作者为何在开头时发出“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的原因,而面对如此困境折磨,也暗示了主人公最后把剑出走的必然性。《妇病行》中妇人生病多年,但却无钱医治,临终前嘱咐丈夫不要让孩子忍受饥寒之苦,可是现实总是那么残酷,病妇死后家中的生活果真一贫如洗,小孩“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家中拮据到孩子连衣服都没有得穿,哭着要母亲,但生母早已病逝,只能“抱其徘徊空舍中”,这里的一个“空”字又一次揭露了这个家的贫困。
3、战争铁蹄下的破碎之家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中所展现的家庭大都是支离破碎的,那么“小家”的遭遇如此不幸,这必然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也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现实主义精神相吻合。其中造成家庭、家园破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战争,《十五从军征》、《战城南》和《小麦谣》等可为代表。那么在战争下的“家”具体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十五从军征》中少年十五从军,直到八十才得以归家,连年的战争和惨绝人寰的徭役已经将他的一辈子消磨殆尽,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中,却只是看到“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出,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老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但一家人相聚共餐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如今“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老兵只能“出门向东看,泪落沾我衣”。《战城南》也是汉乐府反映战争的名作,这首诗取材十分讲究,它并未将笔墨用于激烈的交战场面的描写,而是集中刻画了被战争破坏后家园形象,“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战争过后家园已经不是当初的样子,而是一片尸横遍野,老鸦啄食的死寂画面,作者心中对于战争的诅咒也在这样的刻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家园意识
人类从地球上的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活在了大自然这一共同的家园中,同时又在自己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努力建设了属于自己的家园。这个人类自己营建的属于个人的家园是其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人力生活的巨大支柱力,是其精神的依托。如今我们将人的“家园意识”纳入到当代提倡保护自然的生态美学当中。“家”这个意象我们一般认为有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层含义是指实际居住的场所,是人们居住在这片大地上的物质基础,从大的方面而言是指大自然,从小的方面而言是指个人的家庭;其次第二层指的就是精神家园,人们有了实体的家园后,心灵便会得到安顿,对于自己所营造的家园会充满自己的感情,人类的文明也得以传承下去。而这种对于家园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流逝,代代流传下来,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鲜明的一个特色。中国的家园情结的起源应追溯到从《诗经》,在《诗经》当中有大量体现“家园意识”的诗篇,之后便一直影响着后世的文学,进而逐渐成为一个一个文化传统,表现中华儿女对家园的热爱,以及对家园中生活意义和生命的珍重。 论汉乐府中的“家”意象(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2774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