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会计论文 >

信息化环境下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研究(2)

时间:2016-12-13 22:05来源:毕业论文
一、相关概念 (一) 信息化环境的定义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提出来的,而后被译成 英文 传播到西方,西方社

一、相关概念
(一) 信息化环境的定义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提出来的,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实现信息化就要构筑和完善6个要素(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以上是信息化环境的一般定义,本文所要叙述的信息化是通信经济学中的信息化它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
(二)会计信息的定义
会计信息是经济主体依据会计规则对会计对象经济属性的反映。换句话说, 会计信息是指按预定要求, 向使用者提供的有助于决策和管理的财务信息和其他有关的经济信息。据统计, 它占整个经济信息总量的70%以上。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经济后果, 它必须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 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和有关各方使用的要求。
(三) 会计造假的概念
造假是指组织内、外人员采用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损害或谋取组织经济利益,同时可能为个人带来不正当利益的行为。造假是人为达到不良目的,经过事先预谋,精心策划,运用非法手段作弊的一种故意行为。从造假的主体方面可把造假行为划分为组织造假和个人造假。组织造假是指组织领导人为了本单位和其成员的利益,授权有关经办人员,利用不正当和非法手段,损害国家和其他单位利益的故意行为。个人造假是指员工私自为了个人私利利用不正当的和非法手段,损害国家、组织或他人利益的故意行为。
二、上市公司造假的原因
(一)企业管理当局和控股股东有操纵会计信息的要求
  第一,上市前为取得上市资格和较好的发行价格
  在我国政府调控干预下的公司上市,财务资料成为后期上市运作的关键因素。为达上市目的,不少企业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造假批文、假帐单,虚假编造公司上市前三年的财务报表等等种种造假行为便纷至沓来,形成了对企业资产、利润、负债的虚构。如活力28、蓝田股份、红光实业、大庆联谊、黎明股份,麦科特等。
  第二,上市后为取得增资扩股资格
  企业上市之后要想从证券市场再融资,就必须保持一定的赢利水平来达到净资产收益率等相关要求。不少上市公司靠自身主营业务的正常经营是达不到融资条件的,为了达到配股及格线,那些盈利水平较低的上市公司仍然会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创造条件争取实现配股愿望。
  第三,为免于特别处理或摘牌
如果某上市公司出现财务状况或其他异常,投资者难以判定公司前景,权益可能受到损害,证券交易所有权对该公司股票交易实行ST、PT处理。上市公司管理层和地方政府深感压力沉重。因此,一些上市公司为免于特别处理和被摘牌,也会产生会计造假的动机和行为。 信息化环境下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研究(2):http://www.751com.cn/kuaiji/lunwen_94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