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测图实习报告心得
1.前言 
1.1 实习目的与要求 
1.1.1 实习目的 
1)根据“图式”熟悉地形图符号与注记; 
2)掌握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的使用方法; 
3)掌握使用三棱缩尺绘坐标点位的方法; 
4)使用极坐标法进行校园局部1:500比例尺的地形图的测绘; 
5)利用全站仪对丘陵区(塔子沟地区)进行1:1000比例尺的数字测图; 
6)掌握图根点的布设,碎部点的测量工作; 
7)掌握野外绘等高线地方法; 
1.1.2 实习要求 
1)每组完成原有地形图修测一幅 
2)实习结束后要交3幅图即修测图。校园1:500比例尺的平板作图、塔子沟丘陵区1:1000比例尺地形图一幅。 
3)每组个人要轮流担任观测员、记录员和司尺员等的工作,并完成水平角观测,水准测量,测图,成果计算,实习报告。(观测大于半天,水准测站大于5站) 
4)注意安全,包括人身安全和仪器安全。 
1.2 实习概况 
1.2.1 实习项目 
8月25号在新华楼召开了动员大会 
8月31号在上午在致远楼领取仪器 
9月1号——9月15号在校内进行并完成 
踏勘选点;导线测量;水准测量;内业计算;绘制坐标格网;平板作图;补测地形图的修饰,编写实习报告等工作; 
9月11日在在塔子沟基地进行1:1000丘陵区的数字测图; 
9月17日交实习成果。 
1.2.2 完成情况 
1)我们第25组7名成员完成了对图书馆附近、网球场、专家公寓部分的观测,认识并学会了使用标准图式,并记住了一些地形图的常用图式; 
2)在进行校园部分地区的1:500地形图时也认真完成了实习任务。 
①.在布设导线网和水准网时我们7个人分别进行了观测、立尺、记录、计算、检核;对经纬仪和水准仪的对中、整平等操作过程都非常熟练,并且每个人都能对立的掌握整个导线的作业过程,由于我们所在测区已知点满足需求,按照老师的要求布设了一条闭合导线和两条附和导线; 
②.在用平板进行成图的过程中我们分成两小组轮流作业以提高效率,每小分组每个人轮流担当绘图员、观测员、司尺员,每个人都能练习不同的工作,顺利完成了1:500的校园部分地区的平板作图; 
③在塔子沟的数字测图中,我们进行了合理的的工作分配,每个组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司其职,紧密配合;每个组员都进行了设站、观测、立镜的工作,顺利采集了一百多个特征点; 
④回学校之后我们进行了展点,修图等工作,并顺利完成了计算机成图和实习报告的填写; 
2.实习内容。 
2.1 市区1/500地形图认识与修测 
2.1.1 测区概况 
我们修测图纸的范围是图书馆四周、网球场与专家公寓的部分地区,地形较为平坦,但是由于建筑物与树木的干扰,给观测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2.1.2 修测情况 
测区地物变化并不大,所以修测工作进行得基本顺利。 
2.2校园建筑区1/500地形图测绘 
2.1.1 测区概况 
我们组的测区为3.95-2.25,包括图书馆的全部以及网球场和专家公寓的一部分。为了避开上下课的人流高峰期,我们组的成员起得很早便开始观测。测区地形并不复杂,经过团结的努力,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2.1.2 方案设计 
1)图根点测量方法:根据学校给出的几个已知点,布设图根点,根据我们组的具体情况,在图书馆四周布设了一条附合导线,在外圈布设了两条支导线,便于绘制地形图。 
2)仪器设备:J6经纬仪,水准仪,三脚架,图板,钢尺,双面水准尺,钢尺,花杆,尺垫,木桩,画图工具等。 
3)用经纬仪配合分度规进行极坐标法测绘成图。 
4)平板成图:水平角用图解测量,直线的水平距离用视距法或钢尺测定 
2.1.3 施测步骤 
1)踏勘选点 
我们大家围绕图书馆附近,选择图根点,然后确定观测路线,便于观测周围的地形,并绘制地形图。 
2)导线测量 
A经纬仪测角: 
人员分配:一人观测,一人立杆,一人记录,一人计算,七人分小组轮流进行各项操作; 
a.把经纬仪对中整平。然后用盘左照准目标点,使水平度盘读数略大于零度; 
b.松开照准部的水平制动螺旋,顺时针旋转照准部,瞄准另一目标点,完成盘左半测回的观测; 
c.松开望远镜竖直制动螺旋和水平制动螺旋,纵转望远镜成盘右位置瞄准该目标点; 
d.松开竖直制动螺旋,逆时针旋转照准部并瞄准起始点,完成整个测回的观测。 
J6经纬仪进行水平角的观测技术规格(见表8-1) 
表8-1 
B钢尺量距: 
人员分配:两人拉尺,两人读数,一人记录,一人计算,一人照看钢尺中部以及在道路上量距时过往的车辆,七人轮流进行操作。 
每两个站点之间分往返测,往测、返测各三次,三次丈量要在限差范围之内,做到随测随记随算,不合立即重新测量。往返测量的数值差应不小于该段导线长的1/3000。即:│往测平均值—返测平均值│∕ 往返测平均值≤1/3000。一旦发现不合,立即重测。 
3)水准测量(见图8-2) 
图8-2 
a基本仪器:水准仪、水准尺、尺垫、木桩、水准仪三脚架 
b人员分配:两人立尺,一人观测,一人记录,一人复述加计算,七人轮流进行操作。 
c方法:在两个图根点之间设立仪器,尽量使仪器位于两点的中心位置再按照粗平瞄准水准尺精平的过程进行每个方向的观测操作,再按照“下丝、上丝、中丝”、“后前前后”、“黑黑红红”的顺序进行观测,其中红面尺只要读中丝即可。在记录时要按照记录本的要求进行逐项填写。 
d技术指标如表(见表8-2) 
表8-2 
4)测图准备工作 
a.裱糊图版:利用聚酯薄膜代替图纸,在薄膜下衬一张白纸,再用胶布把白纸和聚酯薄膜固定在图板上,要保证白纸与薄膜之间不存在空隙,以免以后绘图时所划的直线受影响成曲线。 
b.展绘方格网:用削尖的铅笔和坐标格网尺在裱糊好的图板上按照方格网绘制40*50cm的坐标格网。绘制的过程中一定要细心,保证格网绘制的精确,较差<=|0.2mm|。 
c.图根点展绘:首先,根据实际情况把已经测量好并检和的图根点进行换算,然后按划分的图幅在已绘好的坐标格网线上注记出相应的坐标值。 
5)地形图测绘 
测地形图中我们采用经纬仪和分度规极坐标法进行碎部点的展点测图。 
观测员将经纬仪安置在图根点A,照准B方向,水平度盘置0°00’30?,量记仪器的高i,按便利高法确定中丝的读数;绘图员将裱图纸的小平板架在测站附近一适合的位置上,并且让图板北方向大致朝北,以便与实地对照,以后在图纸上用细铅笔画出ab方向线,再用测针穿过分度规直尺一侧的中心小孔,将测针钉到测站点a上,即准备就绪。开始工作记录员记录观测员的读数,绘图员根据记录的角度以及距离在图纸上绘制出所测的特征点。(见图8-3) 
图8-3 
成员分配:观测员一人,记录员一人,绘图员一人,立尺员一人,拉尺员两人(在某些只能测角不能立尺的地方由拉尺员进行拉尺),七人紧密配合,并各自轮流独立完成至少一站的各项工作。 
6)地形图清绘 
a.用橡皮擦掉图上不必要的线条、符号和数字等; 
b.以光滑的线条进行地物的描绘; 
c.用工整的字体进行注记; 
d.铅笔绘的图要重新描绘好坐标方格网,并检查绘制的精度; 
e.按规定整饰好图廓,并在图廓外相应的地方注记图名、图号、比例尺、坐标系统及高程、测图单位和测绘者姓名、测图年月等。 
2.2 塔子沟丘陵区1/1000地形图测绘 
2.2.1 测区概况 
在我们组的测区内,植被主要是玉米和蒿草,基本上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谷子、高粱等旱地作物。我们的测区,坡度较缓,可田地范围较大,作物高且密集,给实习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2.2.2 方案设计 
1)图根测量的方法: 
全站仪导线法,用全站仪设支导线进行测点。 
2)仪器设备及工具:莱卡全站仪,棱镜,脚架,卷尺等。 
3)图形与地形测量的方法: 采用全站仪在一测站上自动完成角度、边长的测量,通过计算功能,计算出X,Y,Z坐标,然后把数据导入到计算机里,在CAD环境下进行成图 
2.2.3 施测步骤 
1)测图准备工作 
①全站仪的检验:包括对电池的耐用性、导出数据的完整性及望远镜性能、视准误差、水平轴倾斜误差的检验检查等,还要练习利用两个已知点设站、观测、记录等工作。 
②在前往塔子沟地形图的前几天,我们组成员在校园里进行了对全站仪的认识实习,我们组成员对图书馆周围的测区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基本能比较熟练的掌握它的基本性能和使用方法。 
2)数字测图外业 
到塔子沟后在304号点进行设站,后视293号点,在304号点根据小组的分配发散出4个图根点,在由各组在自己的图根点上进行设站,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实地的地形布设图根点,再使用一步测量法进行碎部点的测量,在测量的同时实地在草图上标出碎部点的位置并标明地形特性,如沟、谷、坡等地形特征点。 
3)地形图计算机成图 
4)地形图手工成图与清绘 
按照《地形图图式》的标准,对等高线进行勾绘。我们采集近一百个点,描绘出了地性线,回来后在南方CASS7.0上绘出等高线。 
3.数据处理与精度分析 
3.1 经纬仪钢尺图根导线测量 
3.1.1 原始数据(见导线野外观测手薄) 
3.1.2 平差计算(见附表1) 
3.1.3 成果分析 
我们组的导线网经过多次测算总有一点误差,后经全站仪测算后才符合标准。 
3.2 五等水准测量 
3.2.1 原始数据(见导线野外观测手薄) 
3.2.2 平差计算(见附表2) 
3.2.3 成果分析 
我们组的数据经过计算后在误差允许的范围之内,符合。 
3.3 最后上交成果 
A经纬仪导线测量记录簿; 
B五等水准观测手簿; 
C校园与市区地形图修测图; 
D校园建筑区1:500地形图; 
E塔子沟丘陵区1:1000等高线图; 
4.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法 
4.1关键技术 
1)在修测图时,出现的新地物要进行定位; 
2)在进行地形图测绘时要分清图幅,正确进行导线的布设,在布设图根点的过程中计算要非常细心;要对经纬仪和水准仪进行精确调平及对中,那对于点的定位就是一个技术问题, 在量边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误差。 
4.2解决方法 
1)细心认真是不可少的:新地物的定位可以通过两个已知的点和要定位的点拉两条直线来确定一个点; 
2)图根点的布设时要求所测的点视野开阔,所能测的范围要尽量广一点,并且布设的图根点要均匀合理;量边要随测随算,不合要立即重测;在绘方格网的时候要求笔尖尽可能细,严格按照要求绘制方格网,在展点和连线时要求严格按照图式符号去填写。 
3)在塔子沟等丘陵地区进行测量时,选点应该要选择通视性非常好的,草较浅的地方钉桩,这样可以保证两点可以精确瞄准,保证观测的正确性。 
5.结束语 
5.1 实习体会 
5.1.1 思想作风方面 
在这次实习中,大家都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每天都是早早的起床,提前到达实习地点,并且在实习的过程当中,大家各行其责,通过这次实习,深刻地体会到团队精神的重要。虽然天气不是很照顾,但是大家都做得非常好,只有大家团结一心,才能在实习中圆满完成任务,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充实了我们的经验,并且从实习中体会到快乐,增进彼此的友谊。除此之外,在实习的一开始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十分重要。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动力,每一个成员也可以从实习中收获很多,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5.1.2 测量技术方面 
虽然以前也有过一些简单的实习,但是实习刚刚开始时,对仪器的使用已经有些生疏,甚至忘记,因此开始时对仪器也进行了初步的认识,自己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都找回了失去的感觉,但是由于当时掌握的知识并不系统,加上时间间隔很长,所以这次实习之初,遇到了很多困难。但经过大家的团结合作,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实习完之后对仪器的使用和测量方案的规划更加熟练了,对自己以后要从事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5.1.3 动手能力方面 
在实习过程中,读数、立尺、和对全站仪的使用大家都得到了练习,对仪器的操作方法变得更加熟练,对数据处理上都更精确了,对方案设计上更加有效了。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我们会更加熟练的发挥我们自己,测绘是一个精密的学科,他要求我们细心,耐心,正像老师对我们所说,能干好测绘,就能干好一切! 
5.2创新见解与建议 
见解: 
确定图根点时,要选择具有明显标志的附近,以防再次测量时因找不到而耽误工程。每位组员要积极配合,在这一点上我们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做得非常优秀,而在其他班级的各位别组,出现了聚众闲聊、闹完应的情况。 
建议: 
希望学校多支持我们的实习,因为在校园里面实习,有很多不方便的因素,比如车辆的来往,常常压断了我们的钢尺,严重影响了我们数据的采集和观测,学校是否应该对他们进行是党的限制,另外,有些大学生素质并不高,似乎有意的阻挡和妨碍我们的实习,我想学校是否应该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学校应该引进一些先进仪器,在开始测量实习阶段,因为仪器不够用,延误了我们的实习,对我们的实习时间拖长了,借此校庆辣十周年,但愿学校不单单是外表上旧貌换新颜,硬件设施得到更加完善和健全。 
最后一点是关于野外实习,希望在测地貌图之前老师能集中更加详细的讲解一下测地貌的注意事项与原则,提高我们测图效率与精度。 
水准测量数据处理(表一) 
点 号 
距 离 
(km) 
高 差 
(m) 
改正数(mm) 
改正后高差(m) 
高 程 
(m) 
点号 
15 
141.224 
15 
0.04 
+0.207 
+3 
+0.210 
5 
141.434 
5 
0.05 
-0.168 
+5 
-0.163 
6 
141.271 
6 
0.07 
-0.108 
+7 
-0.101 
17 
141.170 
17 
0.05 
+0.046 
+5 
+0.051 
1 
141.221 
1 
0.04 
-0.010 
+3 
-0.007 
24 
141.214 
24 
0.04 
-0.034 
+3 
-0.031 
16 
141.183 
16 
0.04 
+0.039 
+3 
+0.042 
4 
141.225 
4 
0.04 
-0.004 
+3 
-0.001 
15 
141.224 
15 
∑L=0.37 
∑h′=-0.032 
∑V=+32 
∑h=0 
辅助 
计算 
H终 -H始=0 
fh测=∑h′-( H终 -H始)=-32mm 
fh容=±40√L=±34mm 
闭合导线计算表(表二) 
点名 
观测角 
β 
改正数 
坐标方位角 
α 
边长 
S 
坐标增量 
坐标 
点名 
ΔX 
改正数 
ΔY 
改 
正 
数 
X 
Y 
°′″ 
″ 
°′″ 
(m) 
(m) 
(m) 
(m) 
(mm) 
(m) 
(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91 03 55 
+3870.92 
+2285.07 
24 
172 39 44 
+6 
24 
178 20 19 
38.207 
-38.278 
-5 
+0.655 
-2 
16 
183 10 00 
+6 
+3832.64 
+2285.73 
16 
181 30 24 
37.945 
-38.018 
-5 
-1.451 
-2 
4 
176 46 00 
+6 
+3794.62 
+2284.27 
4 
178 16 29 
30.864 
-30.936 
-5 
+0.476 
-2 
15 
94 39 45 
+5 
+3763.69 
+2284.75 
15 
92 56 18 
42.472 
-2.264 
-5 
+41.963 
-2 
5 
147 30 00 
+6 
+3761.42 
+2326.71 
5 
60 26 22 
51.725 
+25.431 
-5 
+44.538 
-2 
6 
119 33 35 
+6 
+3786.85 
+2371.25 
6 
0 00 01 
68.865 
+68.778 
-5 
+2.885 
-2 
17 
115 04 25 
+6 
+3855.63 
+2374.14 
17 
195 04 30 
48.057 
+20.280 
-5 
-43.982 
-2 
1 
148 39 00 
+6 
+3875.91 
+2330.15 
1 
203 43 35 
44.900 
-4.993 
-5 
-45.084 
-2 
24 
94 36 40 
+5 
+3870.92 
+2285.07 
24 
178 20 19 
∑x 
1252 39 09 
+52 
363.035 
+40.031 
-40 
-30.211 
-16 
备注 
″ 
<1/2000 
数字化测图实习报告心得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